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541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的面積和墳的高度、石獸和明器的數量等,都一一依照官員的品級進行限制。一般士大夫也提倡薄葬,使薄葬成為風氣。仁宗時,翰林學士承旨宋祁撰篇授其子,提出他身後應三日斂,三月葬,不為流俗陰陽拘忌;棺用雜木做成,不要將金、銅雜物放在墓內;墓上植五棵柏樹,墳高三尺,不要用石翁仲和石獸。一些士大夫建墓,不用磚頭,只用石灰和篩土夯實,避免將來被村民發掘而盜取磚頭出賣。

這裡插播一道盜墓的缺德鬼的事:宰相晏殊和張耆死後,都葬在許州陽翟(治今河南禹縣),相距數里。有人先盜張耆墓,從中得到金寶珠玉甚多,遂完其棺槨而去。後來盜晏殊墓,所得僅木胎金裹帶一條和金數兩,明器都是陶製品,頗為失望,遂用刀斧劈碎遺骨。這件事使有些人以為張耆因“厚葬完軀”,而晏殊因“薄葬碎骨”,是“儉葬之害”。

3. 紙錢

宋朝民間在喪葬和祭祀儀式上已普遍使用紙錢和紙製明器。北宋初,在福州的東嶽行宮,人們都用紙錢去祭神祈福。當時人描寫,紙錢數量之多好似“飛雪”,最後把紙錢焚燒掉。

4. 關於土葬和火葬

土葬和火葬是當時兩種主要的葬法。從宋初開始,火葬逐漸流行。太祖建國伊始,曾下詔“禁民以火葬”,但收效不大。河東路百姓因為“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一般士大夫到外地做官,病死任上,子孫火焚其柩,收集骨殖帶回故里安葬。朝廷規定軍人出戍,死後允許火葬,將骨灰運回。又規定郊壇三里以外,“方得燒人”。二程認為國家對火葬實際上是“明立條貫,原不為禁”。所以,民間把火葬看成合乎禮法,“雖孝子慈孫,亦不以為異”。火葬具有省地和省錢的優點,加上朝廷允許一般百姓這樣安葬,因此,到南渡後,更加盛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