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露天甲板從前到後分為四段的話,火炮是佈置在第一、三、四段,中央靠前的第二段是空出來的。這一段也是李濤剛才走上來的樓梯的位置,有一個面積相當大的天井,位於這一段露天甲板的正中,幾乎佔了一半的面積。這樣的設計在風帆時代的艦船上很常見,是從艏艉樓過渡到平甲板之後的必然設計,而且也便於裝卸貨物,的確是有必要的。而且炮艙一打起炮來硝煙瀰漫,必須得有足夠的出口通風才行。所以海洋部的周正茂和梁恩等人設計這型船時還是尊敬先人經驗,乖乖在露天甲板上設定了一個巨大的天井,只在兩側留下兩道走廊區域供艏艉部通行,就像兩道橋一樣。
這兩道橋也就是所謂的“Bridge”,後世之所以把艦船的舯部建築稱為“艦橋”,這裡就是最初來源。
呃,別說,梁恩還真在天井後方設了一個指揮用的“艦橋”。
烈焰級的平甲板設計很先進,但也有個小小的缺點,那就是沒了艉樓之後,艉部的視野就不夠好,操舵很不方便了。所以,韓松就將指揮作業與操舵作業分離,將指揮部設在視野好的地方,再透過訊號指揮艉部的舵手操舵。找來找去,視野最好的地方就是艦橋這裡了,既足夠靠前能看清前方的情況,又不過於靠前以至於忽視了艉部的情況,同時也與炮甲板只有一個天井之隔能隨時瞭解並指揮船艙內部的情況,可以說統攬全域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