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船隻固然是建奴的弱點,但近海島嶼若是海面結冰,也未必不會重蹈覺華被破的慘事。
特別是從朝鮮暫借的新義州和鐵山,只隔著鴨綠江,很可能成為建奴攻擊的目標。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朱由校本著小心無大錯的原則,給熊廷弼和袁老師都發了密信,要他們督促手下官兵,做好萬全的準備。
至於大造鷹銃,則是為了對付建奴在失敗後加強盔甲防護,爭取再給其一次出乎意料的沉重打擊。
輕型火繩槍,也就是現在明軍裝備的魯密銃,雖然比鳥銃的威力增強了不少。但因為裝藥、鉛彈和閉氣的關係,在較遠距離的侵徹力還是會大大減弱。
也就是說,如果建奴再加強甲冑厚度的話,不敢說一定能抵擋,卻是會大大減少傷亡,弱化火槍的威力。
朱由校不用在戰後去總結,再忙著去更換裝備,而是能火槍的進化和發展軌跡來進行推測。
而歷史上,火槍由輕變重,又從重變輕的發展過程,是伴隨著盔甲的變化而產生的。
輕型火槍的出現,催生了制甲技術的快速發展,比如歐洲的鋼製板甲。
在發現輕型火槍對甲冑的殺傷力不夠時,重型火繩槍便開始大批製造和裝備。
重型火繩槍的驚人射程和威力,使得甲冑的厚度不斷增加。當厚度增長到七至八毫米時,盔甲的發展終於走到了終點。
不是不能再造得更厚,而是沉重的盔甲已經不是士兵能夠承受的負擔。無奈之下,盔甲的厚度又逐漸回落。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