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重生在火紅年代的悠閒生活 第76節

熱門小說推薦

再看看淮茹姐,她婆家就住我隔壁呢,再沒更近的鄰居了,還就她家不借我錢,還是老鄉呢,她咋這麼摳門啊?”

周圍人一片譁然,紛紛議論起來:

連孤寡老太太的錢都坑?

不愧是李家老八啊,這也忒孫子了!

還讓人活一百八才還……

這他麼是人話嗎?

秦家莊怎麼就出了這麼號玩意兒?

一波又一波的負面情緒滾滾而來。

要不是李家八金剛威名還在,這會兒想替天行道的人都要忍不住了!

秦亮也是氣的笑出聲來,道:“老八,你還好意思說……你咋還到處借錢呢?村裡都聽說了,你光買房子就借了四五百,還完了沒有,就又借?

不是說你相中了個有錢人家的閨女麼?這麼有錢,都開汽車來的,還用得著問我們老百姓借錢?”

李源理直氣壯道:“還?我拿啥還?我家裡那麼多侄子侄女要上學,還有幾個嫂子正懷著呢,我不得把工資先打家裡?

大亮哥,你問我為啥又借?我這不是要結婚了嗎?城裡人結婚拋費太大,彩禮、四十八條腿,腳踏車,手錶,收音機,擺酒席請客……一個也不能少!

我媳婦家有錢,可她家不肯多借啊,真是越有錢越摳門!

我現在不就得到處借錢麼,還從城裡收了些舊衣服回來,便宜點送給鄉親們,一件衣服就十五……”

一群人登時破口大罵:“李老么,你真是黑了心了!城裡成衣鋪裡的新衣裳才十八一身,你一件就要十五?李老大,你們家能不能管管他?”

李池黯然神傷,搖頭嘆息……

李源呵呵笑道:“我這不是缺錢了麼?都是鄉里鄉親的,可不得找叔叔大爺們多幫幫我?”

話音剛落,人群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消失無蹤。

有白鬍子老爺爺鞋都掉了,都不敢回頭拾,一溜煙跑沒了,唯恐李老八追來……

毫無疑問,李源又收穫了一大批負面情緒值。

嘲笑、鄙視和唾罵,也是負面情緒不是……

李家七個哥哥木然的站在原地不動,等人都走光了,緩了一會兒後才使勁的用力搓臉,都感覺這臉已經沒法要了……

李源卻道:“一會兒二哥、三哥、五哥你們挨家挨戶去借錢……”

李江:“……”

李河:“……”

李海:“……”

李池喝道:“老么,你瞎折騰啥?還來真的啊你?”

本以為只是胡鬧,沒想到居然動真格的!

李源搖頭道:“樹大招風,兩輛車進村,不知道會惹來多少閒言碎語。大哥您信不信,到不了明天,今晚上就有人來找咱家借錢,所以咱們要先走這一步。而且,真到了日子確實熬不下去的時候,肯定有人跑來借糧。

得讓人知道咱家現在都讓我折騰的不像樣,已經山窮水盡了!

這樣一來,除非真的走投無路,一般人也沒臉上門借糧了。

可萬一有呢?

你猜老爹借不借?他是老讜員。孤寡老人上門,他自己不吃都要給人一口。

所以,今天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讓二哥他們先探探底。

誰家肯借,借多少,要做到心裡有數。

咱家將來做好人可以,但不能做冤大頭。”

李池捏了捏眉心,是真頭疼,這個老么只要一回來,指定少不了折騰事。

安靜祥和的秦家莊,到底是怎麼生養出來這樣的孩子的……

不過他知道李源是知識分子,讀書多,還是有些敬重的,再加上疼他是老小,所以倒沒再反對,只能對李江道:“你們注意分寸,別鬧成笑話了。”

李江卻已經信服了李源剛才那番話,只要是正經琢磨就好。

三人樂的不行,道:“放心,鬧不起來!我們現在就去!”

說著,要招呼幾個兄弟去借錢。

沒被點名的老四李湖問李源道:“老么,咋不讓四哥也去?”

李源笑眯眯道:“四哥你們性子太老實,騙不了人。讓你們去借,你們說假話張不開口,不就露餡了嗎?”

“老四、老六、老七是好人,敢情就我們是壞人?”

幾個哥哥上前揉他腦袋,李源也是哈哈一樂。

相比於後世流行的“斷親”,在當下這個無論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都極其落後的年代,家族血緣們之間的凝聚力是空前的。

因為只有家族團結,才能活下去。

越是團結的家族,活的越好。

當然,有一個明理公正的家長,至關重要。

幸好,因為李桂讀過幾年書,所以李家的家風很正。

……

土屋內,陳設只能用樸素簡陋來形容。

但十分整潔。

進門正屋被一面牆隔成前後間,前間擺放一八仙桌,正面牆壁上掛著偉人像,後間則是廚房。

東屋住著老兩口,挑起門簾進去,就看到貼著北牆砌的大板炕,東西都到頭。

床上鋪著氈墊,和幾面床單縫起來的大床單。

這樣的炕硬光光的,年輕人睡的腰疼,適合老年人和孩子。

婁曉娥被李母拉著手坐在炕沿,心裡暗道要不是屁股上有肉,非得硌著不可。

不過這思維也是一晃而過,因為她此刻面對著一堆紅包……

李母笑眯眯道:“姑娘第一次上門,不管按哪裡的習俗都是要包紅包的,是男方家裡的心意。本來你幾個嫂子都勸我,說老么不容易,上班五年了,工資基本上都寄給家裡了,新媳婦上門,咋樣也不能虧著,得給老么長臉。可我當婆婆的,不能這樣辦。為啥啊?

不是拿不出來,能拿出來,可打你大嫂子第一次來,當時實在窮,就給了兩毛。然後老二媳婦、老三媳婦、老四媳婦一直到老七媳婦,都是兩毛,我也跟她們說明白了。

咱家人口多,我們當老的行事要是不公,那家裡肯定要亂七八糟。給哪個多了,那不是疼她,是害她,往後妯娌間相處,也膈扭的慌。”

婁曉娥雖心思單純,看著傻乎乎的,但也不是真傻,她自然知道好歹,道:“伯母,您做的對呢!嫂子們對源子那麼好,怎麼能讓她們生氣?”

大嫂三十幾許的人,看起來要老的多,但性子顯然潑辣,看著婁曉娥揚起眉尖道:“不能讓我們生氣?”

婁曉娥下意識的點點頭,大嫂把手裡紅包往她手上一塞,道:“那就把我們的紅包也收著,老嫂是母,小叔是兒。我可是拿老么當兒子在養,曉娥,你得收下。”

婁曉娥接過手就覺得不一樣,厚不少,她忙道:“大嫂,這也太多了吧?”

大嫂哈哈笑道:“能有多多?老孃不能壞了規矩,不然我也說她偏心。憑啥俺就給兩毛,新媳婦給五塊?不過她不能壞規矩,我們當嫂子的就不講究這些了。

再說這錢對別人來說多,對你來說一點也不算啥。你看看你身上的衣服、皮鞋,我們幹三年攢下的工分也買不起。所以別講究這些,就是我們當嫂子的心意。

不然沾了老么那麼多便宜,這個時候再不表示表示,就是我們當嫂子的不會做人了。”

其他幾個嫂子也都給紅包,婁曉娥一時作難,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沒和女眷同坐,一直搬著凳子在窗邊坐著的李桂開口道:“曉娥啊,收上吧。她們是大的,該給。我聽說李坤考上了中專,禮拜天放假去找他叔,他叔忙的沒功夫理他,還是你帶著他去吃了烤鴨?”

婁曉娥不好意思道:“伯父,李坤是晚輩嘛。那天來找源子看病的人太多了,本來他週末是休息的,可那天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好些從南城跑來看病的。那些病人家裡都很窮,去不起醫院。源子沒法子,只能加班了。”

李桂笑道:“應該的。他又問人家要面了沒有?”

婁曉娥忙道:“要面,是因為人太多了,實在看不過來。而且那些面他自己一口沒吃,都捐給烈士家屬和孤寡老人了。街道表揚了他好多次呢。如果病人實在太窮,診出脈象來太虛弱,那他不僅把面送還,有時候還貼補一些藥材。

源子說不能不收面,不然以後四合院大門都站不住了,都是人。不過他要面,大家也沒覺得不好,反正他的好名聲都傳到前門大街了。”

看著她驕傲的小模樣,李家人都笑了起來。

李源和幾個哥哥進了屋,李池他們就在外間八仙桌邊坐下了,一屋子弟媳婦,他們不會往裡擠的。

李源倒沒這個忌諱,他最小,挑開門簾進屋後,看了眼婁曉娥臉上的笑容,也笑眯眯的笑了起來。

大嫂打趣道:“看把老么高興的,這可是真要娶媳婦了!時間過的快啊,我生李坤那會兒,源子才五歲,看我給李坤餵奶,跑過來非要吃奶,老孃打也不行。我沒法子,就一邊喂一個。”

一屋子大笑聲中,李源撓了撓下巴,道:“我說只要我在,李坤吃飯的時候總愛捂著碗護食,原來是防著我呢。這事兒我還真不記得了,光記得有五嫂,其他嫂子還有沒有……”

七嫂比他才大三歲,但農村人也潑辣,瞪眼道:“我倒是想喂,我讓你吃你敢不敢吃!”

李源忙拱手認錯道:“七嫂,您湊什麼熱鬧啊……我是說二嫂、三嫂她們大我十來歲的。”

二嫂風輕雲淡笑呵呵道:“我喂李堅的時候,你在一旁饞的嗦大拇指,我倒是捨得給你吃,可你二哥拿著棍把你打跑了。你要記恨,去找你二哥算賬吧。”

又是滿堂大笑,婁曉娥都覺得又羞又好笑。

李桂也笑罵道:“從小屬他最孬。又饞又懶還愛哭,都說他是我們家的八姑娘。”

婁曉娥本來還繃得住,可聽到“八姑娘”一詞,就一下繃不住了,咯咯笑個不停。

這一傻笑,就笑出了農村人的氣質,和李家人的氣場一下就融合在了一起。

外間聽到動靜,李池跟老四、老六說道:“這姑娘好,不端著,沒心眼兒,和老么配。”

老六李洋樂道:“大哥說的對,老么全身上下都是心眼子,能算計,就得找個這樣樸實些的才能過日子。要不然日子該咋過?說起來,這丫頭比老么還像咱們家人。”

李池自己能說小的,卻不願聽別人說李源,其他兄弟也不成,他皺眉道:“老么這麼能算計,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你還當哥的……”

李洋哭笑不得道:“大哥,我這不是開玩笑麼?”

李池卻道:“玩笑也不能開,老么聽了心裡能好受?”

“得得得!我服了成不成?這老么,打小身子骨弱,就都讓著他。現在都娶媳婦了,還得讓著……”

李洋又好氣又好笑的說道,不過最後眼睛落在那兩大紙箱上,低聲笑道:“不過,還好沒長歪,是咱們李家人。也不枉小時候我護著他,讓秦三柱拍了一鐵鍬,腦袋頂上現在還留著一個疤。”

聞言老四李湖也笑了起來,臉上都是回憶道:“那年老么才七歲還是八歲來著?他考試好,把秦三柱閨女都給比下去了,還笑話人兩句。秦三柱閨女快哭死了,秦三柱那個二球就要打老么。老六那年也才十一,拼命護著老么還大罵秦家豬狗不如,欺負小孩,讓秦三柱拍了一鐵鍁。

老六頂著一頭血回來,咱們弟兄幾個直接打上門去。大哥和我按倒秦三柱,二哥提刀要砍,三哥一個人舉著鐵叉子站他家大門口,哪個姓秦的敢上前直接捅死,一人擋下那麼多姓秦的。

老五拿著兩把火鉤子,把秦三柱大兒子、二兒子堵在屋裡打的吱哇鬼叫……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