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他們也羨慕著後世的技術。
收穫量為播種量的20-24倍、20-44倍,每畝最高產量可達4-5石。
這是什麼概念???
李悝:這就是我想要的“盡地力”吧!
在某一時空裡,一名十分有文化的老農看見天幕的展示,不禁在田間唱道:
“三擔也是田,兩擔也是田,五擔也是田,多種不如少種好,又省氣力又省田。”
按照後世的說法——
他們多提倡集約經營、少種多收,透過提高土地的“單產”,來增加“總產”。
如果盲目地擴大種植規模,效率其實是低的。
恰似老農所言,耗費氣力。
西漢時期。
氾勝之也看見天幕,並且為之震撼。
他也提倡一種“區田”,希望可以在小面積的區田之上,集中各種精耕細作的方法。
然後,爭取高額的豐產。
集約經營、少種多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是比“廣種薄收”要更為節省的。
同時,在對土地的利用上,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也不如少種多收。
當然,他們的觀念與思路,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境況之下。
但與後世,也只是表述之別罷了。
李悝、荀子、氾勝之、許行,無數人在不同的時空裡,透過天幕看向未來。
而未來之人,卻給他們述說起了從前。
【最初,人們選擇山林作為耕地。】
只見天幕的動畫裡,衣著頗為原始的人類,將山林裡的樹木一棵棵地砍倒。
他們曬乾這些樹木,然後燒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