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論的整體性與特殊性,在哲學上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了。但在指導具體實踐中,我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
比如來了妄念怎麼辦?情緒波動怎麼辦?身體衝動怎麼辦?選擇困難怎麼辦?
所有的觀察,都要確定一個角度。比如在繪畫中,有一種成角透視原理,造成遠小近大的效果,這是西方繪畫的基礎理論。但在中國畫中,普遍使用的山水畫,大多使用散點透視原理,彷彿作者在好多個點觀看風景,最後得出綜合的繪畫作品。
散點透視,給每個部分的景色平等的感覺,都公平地表現出來了,比如《富春山居圖》,比如《千里江山圖》。但是,這種貌似全面的多視角圖景,出現在一張畫上,給欣賞帶來了困難。
因為欣賞者是用他的一個角度來看世界的,來看這幅畫的,他不可能站在這方寸的圖畫前,像作者那樣去想象,黃山跟長江在一個平面上,居然比例一樣大。這是典型的作者主導型繪畫,沒有親近觀賞者。所以,中國畫最常用的功能是文人之間意境的互認,甚至是互嗨,而不是面向普通欣賞者的。
貌似四面出擊,實則一盤散沙。我原來有個老師最愛引用這句話。
但西方繪畫就不同,按遠小近大的原理,選定了距離。按光線與陰影的互襯,給予了角度,欣賞者完全可以理解此時作者的真實角度,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