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示儒術內用黃老,好像是一個定論,我並不這樣認為。
說古代帝王的統治之術,離不開儒家與道家,儒家是對老百姓的宣傳,而道家,卻是帝王內心的選擇。
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很像是一種道德要求。帝王,拿它來規範等級秩序與社會規則,有著使百姓均為順民的意義。而道家的黃老之術,卻深入帝王內心,以陰陽平衡來處理國事。
看起來,這有點道理。儒家講道德典範,當然,臣民們如果這樣做,肯定好統治。況且,在儒家對國家治理最主要的經典《尚書》來說,也反映了治理模式和等級秩序。
從管理學上來說,一個人如果大權獨攬,那麼,他所管理的物件,數量是有限的。一個人管理十人,就已經到精細化管理的極限了。從朝廷這個政府機構而言,帝王只需要管理最主要的十個諸侯,而每個諸侯也只不過管理十個郡縣,以此類推。於是洪範中就有從都城向外五百里是一個管理層級,再向外五百里又是什麼管理方式。這是適合分級管理分級指揮的道理的。
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儒家的思想,其實也是進入了帝王內部組織關係的。但是道家,更像是帝王的術。比如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明顯是道家無為思想作指導。再比如,從理論上講,皇帝是希望大臣同心同德來輔佐的,但實際上很難做到。於是,大部分皇帝,都希望在主要大臣中樹立對立面,讓他們兩人爭風吃醋,皇帝作為中間人,就可以遊刃有餘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