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朝的三名閣臣,人們常言“劉公斷”。首輔劉健彷彿有某種直覺可以在紛雜的局面中作出對大明最有利的判斷。
當然,這並非直覺,而是他的能力。在經歷國家衰落的天順朝,天下庸庸碌碌、妖邪輩出的成化朝,這位歷經世事的能臣便擁有著這般“直指核心”的能力。
在他即將致仕的時刻,他再一次作出準確的判斷!
大明可以無劉健,但大明絕不能無朱佑樘!
從張昭所讀過的歷史來說,這是經過歷史驗證的正確論斷。弘治皇帝死於三十三歲時,大明的中興勢頭立即就中斷。而劉健去職之後秉持朝政的李東陽一樣是賢相、能臣。
乾清宮西暖閣中,在這個深秋的上午,弘治皇帝看著自己的老師、老首輔,即便登基十七年,此刻心中的情緒依舊控制不住,忍不住流淚。背過身去,擦拭著眼角。
古時不比現代。交通差,通訊更是隻有書信。劉健此刻致仕的話,再考慮劉健的年紀,那麼這一別就是永別。
於弘治皇帝而言,這將是代表著他的青年時光的記憶一去不復返。代表著為他操持朝政的老師一去不復返。
當此之時,又如何能不悲傷呢?
他是想讓劉健終老於京師的。不要再像徐老師那樣逝於老家,他只能在京中感懷、遙祭。但這個想法他知道不盡人情。誰不想在將死之時落葉歸根呢?
李東陽、謝遷兩人看到此時的情景心中即感慨又羨慕。不知道他們請求致仕之時,天子會不會為不捨他們而流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