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家小子,到爾,再到現在的高卿。
三次稱謂的不同,表達了李隆基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對高水寒的三種態度轉變。
李隆基同樣知道吐蕃距離關中路途遙遠,更加知道若是佔領吐蕃另一面那片廣袤的土地,大唐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會更加的巨大。
但身為一名帝王。
哪怕這位帝王已經不願意治理朝政,整日裡沉迷於聲樂酒色。
但身為帝王的秉性,卻總是抵抗不住開疆拓土,建立超越列祖列宗的豐功偉業。
封禪。
一個亙古不變的獨屬於君王的最高榮譽。
自秦皇首開封禪泰山之後,至大唐,一共有五位君王封禪泰山。
其中就包括如今這位大唐的君王李隆基。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
在泰山下小山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
秦皇已大一統之功封禪泰山,無人能夠指摘。
至漢武、漢光武、唐高宗,皆是因為開創了中原盛世,方才得以封禪。
而在開元年間,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同樣帶領著當時的朝堂忠良賢臣們,往山東封禪泰山。
但與此前的四位君王相比,這一次的封禪就顯得有些不太嚴謹。
漢武打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家威嚴。
光武重建強漢,乃不世之功。
高宗開疆拓土,打通東西世界,建立絲綢之路,亦是如此。
而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的那一次封禪,可以認為是繼承了大唐列位先祖的豐功偉業,在武週一朝成為歷史之後,重塑李唐王朝聲勢的一次政治舉動。
政治意義,遠超過封禪本身應當相匹配的帝王功業。
可若是能為大唐收服另一座中原之地,此等功業。
李隆基已經很難再找出與之相比的君王功業了。
大抵……
直逼大一統的秦皇!
李隆基如是暢想著。
屆時再行封禪,他將成為中原之地最為偉大的君王。
高水寒看了一眼他的那位剛交的‘忘年交’。
老賊很憤怒,眼神中不加掩飾的噴吐著憤怒之情。
高水寒微微一笑,在他看來,這座當今舉世聞名的大城裡,所有掌握權力的男人都是他的敵人。
老賊當為首敵!
高水寒直言道:“啟稟陛下,我大唐乃天朝上國,疆土萬萬裡,四荒八合,皆服王化。陸路耗費,然我大唐嶺南道可建鎮海鉅艦,征服巨浪,跨越萬里,滿載萬鈞糧草回京!”
海路。
這是高水寒從一開始就想好的計劃。
征討南亞次大陸的進軍路線,可從小勃律及吐蕃東南部出發,順高山而下,俯衝次大陸平原。
再沿江征討,建立殖民及屯田體系,直通大洋,建造港口,連同大唐東南沿海。
更可北上松江府,轉用平底江船,透過大運河將數不盡的糧食運到已經人口膨脹到難以抑制的關中平原。
武週一朝,為何屢屢帶領滿朝文武前往東都洛陽。
其一是為了削弱李唐的政治影響。
其二是長安引水汙染。
其三是關中人口增多,糧食短缺。
就食於東都洛陽,是武週一朝的核心因素之一。
光是解決關中人口眾多而糧食短缺的問題,李隆基就能讓這塊李唐起家之地,重現昔日榮光。
只是海路?
建造鎮海鉅艦?
就在李隆基還心存疑惑的時候,李林甫已經冷哼一聲。
“小兒無知,汝可曾親臨大洋?可知那萬丈巨浪,可將日月變色,可毀城百十,傷民百萬?”
“汝可知,太宗渡海東征高句麗,海上兵馬舟舸,沉入那汪洋之中又有幾何?”
“萬里海路,兇險萬分,前路未知。”
“鉅艦營造,無技可鑑,如何成材。”
“汝欲一言,致我大唐將士、百姓,葬身那無垠深海巨獸口腹之中嗎!”
到最後,這位帝國右相,言語兇狠之極,幾乎是殺氣騰騰,言如刀兵。
李隆基同樣不是小兒,亦知如今大唐的海船營造技術究竟怎樣,儘管嚮往那片富饒之地,但他同樣投來了質疑的目光。
高水寒微微一笑,好似早已知曉老賊會在此處發難。
他當即抱拳回答:“臣在安西,久與西域諸國商賈使臣交往,對西域奇巧淫技多有涉獵。臣年少之時,聽聞極西萬萬裡之地外,有諸多國度,卻蠻夷不堪,但卻有幾囯,善於營造鎮海鉅艦,其艦船可再無萬擔,乘兵千百。無邊巨浪,亦是如履平地,可謂風平浪靜,鎮海神針一般。”
此時擁有起自關中,途徑河西、安西、蔥嶺的絲綢之路,早就為大唐帶來了無數關於極西之地的傳聞和認知。
極西之地有國度,如蠻夷。
但他們卻也有擅長之處。
能建造出鎮海鉅艦,不為過。
只是李林甫怎會如此輕易就讓高水寒得逞。
若今日高水寒起三道兵馬征討吐蕃之策得逞,則王忠嗣必定會被放歸河西、隴右。
若再讓三道凱旋而歸,無論是高仙芝還是王忠嗣,都擁有了進入朝堂,位列公卿宰輔的資格。
這與他的利益衝突。
李林甫臉色陰沉:“即便如此,我大唐無人營造過此等鎮海鉅艦,汝又如何能夠建造出來?再者,即便有此等鉅艦,那極西之地的人,為何不曾乘船前來我大唐?”
“極西南之地,大洋之上有狹窄處,此地終年風浪,世人前所未見,範圍之廣,幾與中原相當,阻斷極西鎮海鉅艦前來我中原之地。”
高水寒誇誇而談,極盡誇大事實。
反正,在他面前的這幫人,即便手握滔天權勢,但在他看來,只是一個個未開化的文盲而已。
眼看著在場的人,一個個露出疑惑、未解、迷茫的表情,高水寒繼續著自己的稱述。
“再言營造那鎮海鉅艦之事,我天朝匠人精湛,朝堂歷來齊心協力,上下有度。臣願於聖前立下軍令狀,待我大唐征討吐蕃得勝,遷移百姓前往那片富饒之地,屯田墾種,我大唐便會有那鎮海鉅艦,滿載物產,迴歸關中之地,獻於陛下!”
高水寒直接在這煌煌長安城,大明宮宣政殿上,於大唐文武百官,君王面前,立下軍令狀。
一時間滿朝竊竊私語。
他們數遍大唐列位君王當朝之時,似乎都未曾有人敢在大殿之上,聖駕前立下此等軍令。
李林甫啞口無言。
這廝已經開始拿命搏了,該死的小子!
高水寒的軍令狀,同樣讓李隆基震驚不已。
他根本就沒有想到,眼前這個小子竟然會這般的大膽。
李林甫已經預感到了什麼。
先前起身之時,還如同風燭殘年一般的帝國右相,已迅雷之勢轉身,面朝御座上的大唐皇帝陛下。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