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兩百八十二章 慾望

熱門小說推薦

下一瞬,他聽到,那顆眼球發聲了。

是女性的聲音。

而後,他的目光落在了那“海盜船長”一般形象的靈體上。

對方缺少一顆眼球。

他在記憶中找到了一段關於愛慾的發生學機制的學說觀點。

人們經常談論“愛”。

但是,對於“愛”是什麼,是否有人進行過準確地剖析?

從觀察深度的層面,以物件為目標,可以分為愛情、親情、友情等等。

深入一下,將這些情感解剖,就會發現,愛情。

就和大多數的認知、判斷一樣,愛情的相關判斷,本身也是一種合成的判斷。

愛情可以說是一個個體對另一個個體在意識層面,在慾望這個層面的合成。

陪伴、交流、佔有、控制等等。

用簡單粗糙一些的描述,可以理解為不同比例的各種慾望,可以合成不同的情感。

人類本身是一種叢集生活的動物,在跨入能夠透過影響認知,干涉繁衍的階段之前,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篩選。

群體生物有很強的“陪伴欲”、“交流欲”。

如果一個人不透過任何方式與同類進行接觸和交流,那麼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孤獨感。

這種接觸和交流,在電子、網路時代到來之前,一般以直接的交流、接觸為主,但也並非完全的直接。

怎麼說呢,螞蟻、蜜蜂之類的生物,透過資訊素與同伴進行交流。

透過向外釋放、留存某種物質,放出資訊,而另一個個體,則透過接觸這些資訊,然後“翻譯”成自己理解的情報。

這就是一種交流。

交流和陪伴,有區別,但關係很密切。

或者說,人類這種生物,已經步入到了一種交流可以替代陪伴的地步了。

不需要直接攝入、接觸到物質,只需要觀察到“同類痕跡”,得出“我有同類”,就能夠完成初步的交流欲和陪伴欲的滿足。

具備視覺的生物,往往都會有類似的情況,但人類作為資訊處理器官高度發達的生物,又和其他生物有著不同。

認知能力的高度發達,讓人類具備更強的“腦補”能力。

一點點的“交流”,就能夠讓人類產生滿足。

從這一點上來說,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一個人,但只要這個人自己沒有確定這個事實,還抱有“希望”,那他就不會完全陷落在孤獨感中。

但也因此,他渴望同伴直接陪伴和直接交流的慾望,就會不斷攀升。

只不過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

他生前的時代,人們透過電子網路就能夠與其他同類進行交流。

甚至,是不是“同類”,也不重要。

只要人們認為是就可以。

從這個角度來說,其他的生物,還在“這個媒介是同伴留下的,我有同伴”這個階段,而人類已經走到了“這個痕跡是同伴留下的,我有同伴”的情況。

就算不是人類也沒關係,只要是能夠交流的物件就可以,能夠進行資訊交流的物件就可以。

就像......

現象和規律層次的精神生物?

思緒一閃而過。

即使不是同一個時代,即使人們能夠清晰認知到的“物件”已經“死亡”,但是隻要人們能夠觀察到對方遺留的事物,就可以。

這就是“陪伴欲”、“交流欲”的大致體現。

其他的幾種慾望也是,比如佔有慾。

佔有慾不僅僅是對實在的物質的佔有和爭奪,這種從發生學上來說,是源自非常古早的層面,還停留在細胞層次的生物對外部物質的“吸收”、“進食”行為。

有這種功能的,會活下來,會活得更好。

這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找原因、從發生學的角度來探尋來由。

情感上,這種慾望的體現就更普遍了。

孩童會因為自己的朋友和別人相處得好而不爽,甚至產生不安、反抗之類的想法。

如果飼養過動物,尤其是肉食動物,比如雞或者貓狗之類的動物的人,也會發現,它們或多或少有護食行為。

從發生機理來說,人類的佔有慾就是這種護食行為的延伸。

還有控制慾,控制慾往往來自於不安——

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控制、支配,避免不安成為現實。

可以說是內心恐懼的體現。

而在群體生物中,這種慾望會得到加強。

對自己、對同伴的控制。

綜上所述,這類從發生學上來說,源自各種古早生物行為,刻在dna裡的行動機理,就是各類情感的源泉。

如果陪伴欲、交流欲佔比大,那麼會以友情的形式體現。

如果安全感缺失,對安全的慾望增大,那麼控制慾會變大、佔有慾也可能會伴隨增強。

在探尋了各種情感、慾望的發生原理後,這種觀點認為,愛情和友情、親情等,實際上就是各種慾望的比例不同而形成的合成物。

什麼,就算是這樣,愛情的成分裡也應該還有J配的慾望?

的確,但是,為什麼,你會覺得,其他的感情裡沒有“J配”的慾望?

或者說,是什麼,讓你把這種慾望錨定為“J配”欲。

又或者說,你為什麼不認為這種慾望不是合成產物?

有一個很經典,又被認為過時的學說。

這個學說中,有一位人物的名字,在堯言生前的時代,也是有不少人認識的。

弗洛伊德。

有人說他的學說是偽科學,有人說他的學說本來就是不可真偽的,有人認為他的學說應該歸類到大陸哲學,有人認為他給心理學帶來的巨大的影響,有人認為他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用簡述來描述,這位弗洛伊德先生可以用“泛性論”來粗糙描述。

他談到大多數問題,都會不可避免迴轉到“性”的慾望上。

你做了什麼什麼夢,這個夢體現了你什麼什麼方面的性的慾望......

諸如此類。

但是,問題在於。

“性”的慾望,到底是不是合成物?

發生學、進化心理學等等,都或多或少探討過一個問題。

“性”以及其相關慾望,促使DNA雙螺旋結合、交換的機能,是否有關係?

就像剛才說的,佔有慾,來自古早生物的進食、保障進食的相關行為,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古早生物們吸收、獲取結合外界物質的機能上。

這個時候,“性別”之類的區隔,本身還不存在。

所謂的“性”的慾望,剖解之後,和DNA雙螺旋結合、交換的機制機理,會有多少聯絡?

PS:嘛,有了解過愛,欲經濟學相關內容的,大概能get到一點吧?

雖然我力求通俗易懂地解釋,但我也不確定我的“翻譯”會不會帶來誤讀,各位也不要太在意。

這比較接近精神分析的領域吧。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拉康關於“慾望”的內容。

簡而言之,在這個學說的觀點裡,“J配”的慾望,根源來說,源自於體內物質、來自基因的結合、交換機制。

當然,雖然最常見於兩性之間的關係,但其本身反而和兩性沒有什麼關係。

怎麼類比呢,這麼說吧,鋼鐵經常用來打造鍋碗瓢盆,但鋼鐵本身不是為了變成鍋碗瓢盆而存在的,最多也就是說,鍋碗瓢盆是為了吃飯盛飯而被製造出來,但鋼鐵還是廣泛存在於其他物質裡。

轉述過來,就是,兩性的形成,是源自於基因結合、交換的結構機理,但並不只存在於兩性之間,什麼親情友情本身,也受到這個機理影響。

當然,這種解釋很粗淺,也很粗糙,而且還沒講完,各位可以去了解一下相關的內容。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