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陛下,為何錢多了,還不好呢?”
李彥錦想了想後世的通貨膨脹,琢磨了個簡單的說法,解釋道:“這樣說吧,平日裡,米價大約是每鬥三十文左右。可在災年時,米價曾經出現過,每鬥五百文、六百文的價錢。這是為什麼?”
阿意很自然地答道:“因為災年米少了,價錢自然就貴了啊。”
李彥錦點點頭,繼續說道:“災年裡,一枚銅錢只能買到往日二十分一的米,但銅錢還是銅錢,並沒有被分成幾瓣,也沒有摻進雜物。可見,讓銅錢突然變得不值錢了,是因為街市上的東西,變少了,對吧?”
眾人齊齊點頭。
李彥錦這才引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決定一枚銅錢到底能值多少錢的,並不是咱們在上面刻了多大的幣值,而是市面上的東西,到底有多少。”
大家眼神呆滯,顯然沒太聽懂,這有些超前的理論。
第193章 佔地盤
李彥錦費了些功夫才把通貨膨脹的事情大致說明。
眾人雖然明白之前所想的美事成不了,但到底能解決一部分國庫空虛的問題也很滿足了。
謝沛看剛才李彥錦解釋那些經濟事務時, 越阡陌竟比李長倉等人領悟得還要更快一些, 遂起了份愛才之心。
殊不知, 李彥錦此時心中也與她一樣,正琢磨著該如何好好利用下,送到眼前來的人才。
鑄幣這事很快就通過了朝議, 李彥錦親自設計了新錢的樣式, 只增加了面額為五文錢的大錢。
大錢之上不但有幣值、年號, 還別出心裁地在錢幣邊沿印了一圈稻穗麥穗的圖案。
李彥錦原本是打算弄個牡丹花之類的, 結果鑄幣匠人囁囁嚅嚅地回稟, 說是圖案太複雜了,模子做出來就糊成了一團, 不好看……
無奈之下, 挑來選去, 只好弄了這個圖案。
只是鑄出來的效果有些不盡人意,麥穗稻穗都胖乎乎圓滾滾的, 麥穗太細也非常模糊。乍一看, 倒更像是一圈鱗片狀的東西。
新錢發行後,反響還不錯。大家接受起來, 並沒太大難度。畢竟那面額為五文錢的大錢, 不但比小錢大了好幾圈,且銅色純淨,一看就知道並不是濫竽充數的玩意。
再加上,也不知從何處傳出了一種說法。據說大錢的邊沿處刻的乃是一圈龍鱗!所以, 又稱為龍鱗錢!
尋常百姓家,哪兒能隨便接觸到龍這種高貴的存在,於是都非常喜愛這種大錢,甚至還專門用五枚小錢去換這種大錢。
有家中閨女即將出嫁的,還特意多多地換來龍鱗錢。將其用紅繩串好,當成了一種平民之家最時新的嫁妝。
他們此時還不知道,千年之後,在某個大型墓葬挖掘過程中,上百枚被浸泡在油罐裡的銅錢,經清水沖洗過後,露出了精光四射的龍鱗圖案。
它們與同時期的另一種面值為十文的大銅錢,被考古學家們,並稱為龍鳳通寶。
因這些錢幣具有罕見的面值標註,且寓意高貴吉祥,圖案別緻新穎,故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陣龍鳳通寶的收藏熱潮。
……
大華元年,十二月底。
透過大錢的發行,李彥錦的荷包終於又飽了一回。都說手裡有錢,心裡不慌,這位剛上位半年時間的皇帝陛下,終於開始穩健地執行起後面的計劃。
新年過後,各地田畝重測的公文就報了上來。
李彥錦和謝沛以及一干官員商議之後,決定將清理出來的這些隱田,由各地官府按當地市價出售。
所獲錢款,一半與稅款一同運往京中。一半則留在當地官府中,用於專項支出。
這些專項支出裡包括:修建當地的公共水利設施;遇重大災情時,可調撥使用,事後需上繳完善的支出賬冊;修整各地的道路交通等等。
這些州縣官衙手中有錢後,就開始僱傭當地人手,開展各項工程。也算是給百姓們增加了一些收入。
李彥錦和謝沛當然也清楚,這些事中,必然會出現中飽私囊的貪汙。於是,他們不但命戶部對各地上繳的賬冊進行反覆審查,還組織了暗訪隊,隨機去往各地調查。那些賬面就有問題的州縣,更是調查的首要目標。
在殺了幾批貪官之後,風氣到底要好了很多。
只是,如今在浙江出任知府的解邇送來了一份公文。
他有些疑惑地向李彥錦問道:“那些被清理出來的隱田如今被賣了不少,可買田者都是小有家產,至少日子過得還不錯的人家。那些真正無田可耕種的窮困戶,依然沒有分到田畝,也依然還在交著雙重租子,租種旁人的田地。這些窮人,難道就要一直這麼窮下去嗎?”
李彥錦看過後,暗暗嘆了口氣。
這個問題,其實他和謝沛早就商量過。
但若是把清理出來的田,無償分了出去,難道就真的公平了嗎?
先不說,田到底夠不夠分,又或者對那些辛勤勞作攢錢買了田的人家,公不公平。只要官府敢開了這個無償分田的口子,很容易就能想象,其後會出現的紛亂局面。
大家發現,哦,沒有田的人家,不需要努力存錢,官府直接就給發田。那今後的家族中,很可能就會出現大量被故意淨身出戶的小家庭,甚至是單人戶。
這種情形一旦成了勢,那不管當地官府手裡有多少田,都絕對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到時候,沒有分到田的人家,自然會非常不滿。若再有人出來挑唆,剛安定半年的局面,怕是很快就要再出亂子。
謝沛也對李彥錦說過,田地難得,大家才會精心耕種。若都是白得來的,恐怕出現荒田,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對此,李彥錦琢磨了一陣後,還真想出了個法子。
如今,北疆戰事已歇,邊防上的壓力輕了很多。
於是,他就給唐琦去了封信。
那信很長,裡面寫了什麼,無人知曉。
只是,當唐國公看完後,欣慰地嘆了句:“國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大華二年六月,鎮北軍車騎將軍項古青、張孝邦和桑倪、霄雷四人被調往京城。
九月,項古青與張孝邦領著二千精兵,出現在了仲夏國的西南邊境。翻山越嶺、疲憊不堪的他們,面前有一條怒龍般的大河正在奔騰洶湧,而河對面,放眼望去,卻是一大片無邊無際、荒無人煙的平原。
同一時間,桑倪和霄雷則出現在了國之最南端。他們翻過了無數山嶺,終於看見了陛下所說的那一片綠油油的平原。那些裸露在外的土地,黑黝黝的,彷彿浸滿了油水。
這就是李彥錦給唐琦的信中,所描述的事情。
他惦記上了更南方那一片肥沃的平原和富饒的礦產。
雖然眼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