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手中拿著的這兩本《經濟學基礎》都是印刷品。原稿是陳幼瀾所謄抄的。李信讓府上的木匠師傅們用精湛地手藝刻出雕版,然後刷刷刷就印了兩百本。實際上,當時長一樓分發的《梁祝》後半段故事也是印刷品。只是沒有人注意筆跡,因而沒有發現異常罷了。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疑惑,明明活字印刷術比雕版印刷術更先進,李信卻不用呢?
很多人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的畢昇發明的,並且也知道這種印刷術有諸多方便之處。可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活字印刷術雖然在宋代即問世,但直到明代的時候,佔據印刷業主流的依然是雕版印刷。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活字印刷術很方便沒錯,但想要使用活字印刷術來印書的話,就需要大量識字的工人,否則根本沒辦法順利地排字和印刷。而眾所周知,封建王朝的文盲率一直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九成以上的百姓也就能認認自己的名字。這讓書商們怎麼招到足夠多的印刷工人?
第二,活字印刷術的“活字”可以分為泥活字、木活字等等等等,它們在印刷的過程中各有優勢劣勢,有時候難免損壞。損壞以後就要補一枚新的進去。而補進去的這一枚新活字往往很難跟舊的活字一模一樣,這樣一來,印刷出來的成品就不連貫,不美觀。
雖然大唐這個時候尚未出現成規模的印書坊,但從後面朝代的經驗來看,一個印書坊裡往往同時要用好幾套活字,一旦用混,成品就全都成了著名的板橋體了——清代鄭板橋獨創的字型,大大小小,如亂石鋪路,有種異樣的美感,除了對強迫症患者不太友好以外,似乎也沒有別的問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