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這一次視察黃河,基本上給大宋的治河方略定了調子。
在河道走向問題上,毫不猶豫選擇了北流。
首先黃河北流地勢相對更低,水往低處流,只要建立好束水堤壩,就可以保持相當長時間的安穩。
而且北流牽涉的人口更少,移民也方便。
至於東流,三次回河都失敗了,就不用提了。
只是在事實上,北宋之後,相當長的時間,黃河都是南下奪淮,從淮河入海……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個結果,還是大宋朝的鍋。
為了遲滯金軍,杜充充分學習了運輸大隊長的經驗,掘開了黃河,湊巧的是掘開之後,同樣沒淹到幾個敵人,反而是自己的老百姓受罪。
所以在歷史上,靖康之變以後,黃河就開始南下奪淮。
等金國佔據北方之後,已經沒法收拾了,就只能勤勤懇懇給北宋擦屁股,諷刺的是趙構跑到了臨安,建立了南宋,甩開了包袱,可以苟且偷安了。
一條黃河,把金國折騰夠嗆,又讓蒙古人殺進來了。
等蒙古人接手之後,同樣是個爛攤子,他們繼續治理黃河,在金國身上發生的故事,又重複發生在了蒙古人身上。
最後的結果就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把元朝也給滅了。
能幹掉兩個仇敵,北宋的操作也是沒誰了。
事實上黃河的禍患到了明朝依舊在延續著,時不時就來個決口什麼的。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淮河小,黃河大,南下奪淮的後果就是不斷決口,氾濫。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