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庫,為皇室御用,或說為天子私人所有。
外庫,即太倉,為國家公帑。
自有內外庫以來,便是君臣鬥法。
你說節儉度日,我說國家體面;你說國用不足,我說內庫窘迫。
總之皇帝認為外庫有錢,大臣們不肯拿出來;大臣們則認為內庫有錢,皇帝小家子氣捨不得。
這就造成前明一個最典型的弊政,便是地方一旦生了災事,或是邊境有了戰事,當朝諸公首先想的不是從太倉撥付救災銀(軍餉),而總是先打皇帝內庫的主意,意思就是“天子無私事”,這也是“家天下”的本質。
皇帝內庫沒銀子,怎麼辦?
大臣們會說你天子用錢也不能過度,得節省著些,國庫的銀子是國家運轉的根本所在,怎麼能夠貼補給你內庫呢。
皇帝呢,肯定是要補於外而實於內,就是隻進不出,因為你們臣子當初說國家要公私分明,這才給皇帝弄了個內庫,也定下了內外庫賦稅實解制度,兩邊各維持各的,怎的一到要用錢,卻個個盯著內庫呢,說什麼天子無私事呢。
雙標的未免太過份。
按道理,太倉可是比內承運庫更有錢才對。
因為國家徵收的稅賦大頭是入的太倉而非內庫。
國庫的錢哪去了?國庫的錢為何又逐年降低呢?
怎麼遇事要麼請內帑,要麼就是請加餉?請攤派?
根子關鍵便是那外朝損公肥私——以損害國家利益充實士紳官僚腰包。
“民”富而國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