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1572章:繁華背後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劉豐和劉軍兄弟兩個人的婚事早就成了劉慶斌和劉宗娥夫婦的一塊心病。這一次卻是給趙建輝下了最後的通牒,不管怎麼樣,都要逼著他們兄弟兩個人在五一結婚。劉軍其實是怕時間緊委屈了自己的老婆孟思穎,其實他有哪裡知道,就在趙建輝和他說話的時候,京城裡面劉美琪和龍凌雲就帶著人已經在新房裡面替他忙活開了。這一次,劉家兄弟的婚禮和趙建輝結婚的時候相比低調了很多,畢竟因為現在孟興國和劉慶斌兩個人的身份擺在那裡的,過於鋪張是會被人說閒話的。但即使是精簡了再精簡,這場婚禮來的人也不算少。老一輩劉慶斌和孟興國、劉宗昌等人的關係都被安排在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出席的那一個個平時難得一見的大人物,讓自詡見慣了大場面的服務員也瞪大了眼睛。劉豐和閆曉蕊、劉軍和孟思穎兩對新人的朋友,再加上趙建輝的一些關係,就都安排在了雨潤星輝大酒店。這個時候是趙建輝那些老婆們作為家人展現自己的最佳時機,葉秋雨、東方文靜等人又怎麼會不到場呢?光是這些女人帶著孩子就坐了三張桌子。新婚第四天,趙建輝就把劉軍扯回了南粵。在劉軍說的那個山村裡面,看著眼前那一間間用碎石頭搭建起來的房屋,趙建輝的心裡震動很大。在一片被荒草和枯葉覆蓋的房屋地基前面,一位看上去年齡大約在七八十歲開外的老奶奶手裡拄著一根細竹竿,渾濁的雙眼凝望著自己的家,眼神裡面充滿了無奈的渴望。“老人家高壽了啊?”趙建輝走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才知道老人家的耳朵一點兒都不聾,說話口齒也算是清晰:“我啊?我今年91了,沒有幾年好活啦……”“這裡是您的家嗎?這房子的地基早就壘起來了,怎麼不接著蓋房子呢?”老人的方言很濃郁,但趙建輝勉強還能聽得懂。“磚頭早就買回來啦,這不都在那邊放著的麼?誰不想住新房子啊?可我家沒錢啊……我死之前,能住進新房子裡面就心滿意足了。”老人一邊說著,一邊伸出手指了指,就在地基附近,摞著幾堆長滿了青苔的磚頭。看那樣子,堆在那裡已經有幾個年頭了。“老人家,這磚頭買回來不少年了吧?”“是啊,六七年了吧,我也記不大清楚了……”老人風霜雕刻的臉上,每一絲皺紋都好像在訴說著無奈,讓人看著為之揪心。“趙書記,這戶人家的戶主叫趙新,是老人的兒子,今年也已經六七十歲了。早在2006年,趙家住了幾十年的茅草屋就已破敗不堪。外面下雨,屋裡漲大水。一場大雨後,茅屋遭遇滅頂之災,坍塌了大半。就在同一年,趙新22歲的兒子初三畢業,在朋友介紹下去了深市打工。儘管對外面的世界一點都不瞭解,但絲毫不影響這一家人的樂觀情緒,他們認為老大去了大城市闖蕩,生活就有了依靠,於是趙新和老伴一商量,決定先借錢蓋房!”在人前,劉軍還是要稱呼趙建輝趙書記的。看到他很關切老人的生活,就趕緊在一邊介紹道:“從親戚那裡借的2萬蓋房錢很快就花完了,但在深市的兒子卻連飯都吃不飽。因為他聽不懂普通話,更不懂技術,在深市只好跟著老鄉撿破爛。聽到兒子賺不回來錢,趙家的蓋房夢被迫中斷,原來的草房亦不復存在了。無奈之下,他們搬進村後的樹林裡面,用樹枝搭起兩個‘木帳蓬’。小的給年僅九旬的老母親住,趙新和老婆住在大帳蓬裡面。每天,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都會拄著柺杖,到這半成品的‘新房’前來看看。我在這裡調研的時候,碰到過她好幾次呢……,老人最大的夢想,就是這輩子能住上新房。哪怕只住一天就嚥下這口氣,老人說這輩子也能放下了這樁心事……”“如果我們依然還是漠視這種現狀的存在,那趙家這個夢想只怕也只能這樣繼續做下去。就算是到了今天,在外工作的老人的大孫子,現在每個月工資僅僅只有800元。有一次他回家來正好碰到我,說外面太苦,他想回家種田。村裡的中年人,年輕時也和趙家老大一樣,曾走出這片山村,到珠三角或省城打工,但頂多做一兩年就回來了,有多少人出去,就還是有多少人回來,這個村子的人在外面根本就呆不住。到了外面,他們就是啞巴!有的人甚至被老闆像送瘟神一樣趕了回來。龍山村人在外面消磨盡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時間消逝,他們最終貧困返鄉,一無所有……”聽著劉軍的話,趙建輝的臉色愈加的陰沉。站在他身後的那些幹部,一個個的臉上也都變了顏色。“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呢?”劉娟不失時機的問了一句。“教育滯後。”劉軍看了一眼趙建輝那張幾乎能夠擰下水來的臉,根本就無視區委書記章健翔那張陰沉的臉,聲音有點激昂的回答道:“因為文化水平低,這村子裡面的人出去了也只能做最底層的工人。趙家老大自己說,他曾組裝過一年的零件,但最終產品一次都沒見過,還經常遭受老闆的白眼。要不是家裡欠了一屁股的債,他早就回家種地了。”站的稍遠一點的曹振清介面道:“看村裡這情況,可能種地也種的不怎麼好吧?”“連字都不認識”的村民,還要受土地“欺負”,連做“懶漢”的資格都沒有劉軍苦笑道:“誰說不是呢?剛一開始我也覺得,只要人勤快,怎麼樣也不會餓肚子吧?但是,這個村子還就真的怪,一邊道兩頭,能吃頓飽飯的人家少之又少……”回到家的龍山村人別無它途,只好重新撿起家門口的農田。近幾年,國家糧食收購價格節節攀升,南粵稻穀每斤最低收購價逼近1元。但這一切,和龍山村人似乎無關,好的年頭,種的糧食也就僅僅夠填飽肚子的。龍山村這地方土地貧瘠,嚴重沙化。雨季時,海風長驅直入,帶來豐沛的降水,田裡的積水半年也排不完;但這裡也會一連好幾個月滴雨不下,村民只能眼睜睜看著禾苗乾死。靠田吃飯的龍山村民,實際上依然還是像建國初期一樣是靠天吃飯。即使是最好的年頭,畝產至多也就500斤左右。而在其它地區,依靠機械科學種植,畝產千斤早已不算稀奇。提到科學種田,村裡很多隻上過小學的村民連“聽都沒聽過”。在龍山村,機械化種植幾乎是空白,拖拉機、肥料這些提高產量的“法寶”,在大多村民眼裡實在多餘。“有那錢,還不如直接買糧食……”有的村幹部自嘲:這裡是佛峰市的撒哈拉,村民文化不高,還要受土地“欺負”。村民們自己也說,龍山的田是上天專為懶漢設計的,“只要老天開恩就有飯吃,否則做再多也沒用”。但偏偏,很多“連字都不認識”的村民,卻連做“懶漢”的資格都沒有。地少,有的村民只能一地兩用,割完水稻後,立刻種上番薯。曾經有技術員告訴村民,應該如何科學施種才能提高產量,但這裡的村民卻怎麼也記不住,更學不會。村裡很多人家都是家徒四壁,沒有日曆,沒有時鐘,就更不要說電腦和電視機這種蛇奢飾品了。有的村民說,都忘了上一次看到百元大鈔是什麼時候。就是這樣的一畝三分田,龍山村的村民們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甚至包括對生活的熱情,都花費在了這裡。因為,這裡能讓一家人吃上飯,遇上好的年頭甚至可以吃飽飯。不幸的是,幾乎沒有家庭能從口糧中“摳”出可供變現的餘糧。有人曾試著種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熱情,不懂技術”,忙活了一年甚至還要賠錢。每年青黃不接時,村裡的女人都會回孃家。靠著她們厚著臉皮從孃家拿回幾十斤米,填飽孩子的肚皮。但因為出不起路費,即便以這種理由回孃家,村裡的婦女一年也頂多只有一次。原本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待的龍山人,似乎終於認識到,要想靠打工賺錢,幾乎比登天還難。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屬於他們,“即使地上有金子,我們沒文化也看不見”。這就是龍山人的認識,龍山人的真實生活……聽著劉軍的訴說,很多幹部低下了頭。真的就像劉軍給趙建輝說的那樣,在被城市的繁華遺忘的角落,還有這麼一群人。如果今天不是親眼看到,站在趙建輝身後的這些人,又有幾個人肯信?當跟著老奶奶走到自己位於村子最後面那片山腳下的樹林中的家的時候,樂靜和劉娟等人都留下了眼淚。這都什麼年代了啊,居然還有人住在用木棒和蘆蓆搭建的窩棚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