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心的生態大棚和傳統的大棚並不一樣,也和災難之前的生態大棚有不少區別。
傳統意義上的大棚,主要是用來提升溫度,人為的改變作物的生長環境的。
而災難之前的生態大棚雖然說有所區別,但本質上也確實是拿來做這個用的,只不過相對而言功能上會更全面一些。
陳新記得按照自己找到的資料甚至有那種自帶太陽能電池板的生態大棚,透過太陽能發電來為大棚提供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來提高大棚內農作物的產量。
但現在這些都已經不太可能了。
包括國家新修建的大棚,這些在災難之後所新修建的大棚和過去的大棚最本質的區別還是在牆壁上。
傳統的大棚大多采用透明的薄膜建造,成本低維護簡便,採用草苫或者保溫被來保持溫度,在過去那種環境下確實已經夠用,且足夠保溫了。
然而想要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下還能夠保持溫度,這就不是傳統的大棚所能夠做得到的了,就算是過去的生態大棚在建築材料上也最多是使用有機玻璃、透明塑膠之類的材料,保溫效能並未超出太多。
科研中心這裡的溫室,四壁全都是用高效能保溫材料作為夾層,外層則是耐低溫的金屬材料,而內層是複合材料,三層結構既可以抵禦外部嚴寒的侵襲,也可以阻止內部溫度和水汽的散失。
因為外面根本沒有陽光,所以現在的生態溫室也就不考慮透光度的問題了,反而為了節約而需要儘可能的減少逸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