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浮華交會”之風的盛行是由多種原因綜合而形成的。
孟子云“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首先便是因為士人有極大的參政熱情。察舉制下,勢必會出現“以名取士”的情況,所以為得入仕,士人們就熱衷於交遊,相互標榜,至有不願交遊的竟會成為另類,比如章帝時的魯丕就因“杜絕交遊”而使“士友常以此短之”。
其次,本朝初時,“浮華交會”還多隻是表現在不專注儒業,互相交援求名,以求出仕,而隨著宦官、外戚輪換專權,政治環境漸不利於士人之後,士人出於“以天下為己任”的本能,交援求名的活動便逐漸轉變為品評人物、議論時政,遂結成了不同的政治團體,也即“結黨”。
以上兩條是本朝的政治環境造成的原因,此外,還有文化上的原因。
文化上的原因也可略述為兩條。
首先,是政治對文化的影響。
漢家制度,本以經學取士,諺雲“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而隨著“以名取士”現象成為主流,並及政治日漸腐敗,通經致仕的道路又遭到斷絕,那麼,經學對士人們的吸引力自就不比以前,與其埋首典籍,孜孜不倦,不如交遊結黨,聚眾造勢,從而透過輿論來提升自己的名望,得到入仕的機會,同時品核公卿、臧否執政,亦達到影響、甚而左右朝政的目的。
其次,是經學內部本身的緣故。
“漢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地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嚴守師法、家法使學生思想保守,缺乏創新,這就使經學失去了自身更新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對經學典籍內容的註釋、解說越來越繁瑣,“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甚至“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如此細碎、“妄煩”的註釋、解說,也使經學的發展失去了活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