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輿圖上看,江陵位於襄陽的正南方,而兩地間的水陸道路,則受到山水形勢的影響,大體呈西北略向東南的走向,由幾條平行的道路構成。
宜城、鄀縣、編縣,都分佈在荊襄道沿線。宜城和鄀縣在東線,主要依託漢水,經過曹劉兩家反覆爭奪的牙門戍城,就可以抵達荊州水軍的重要駐地荊城和竟陵。
而編縣位於西線,這一條道路北接襄陽郡的中廬縣,貼著荊山東麓一路向南,越過維水、祁水、夷水等漢水支流,抵達編縣後再往南數十里,然後折而向西,繞過江陵東北面的沼澤地帶,越過長坂坡,經當陽、麥城一線南下。
西線緊靠著荊山,東線越過漢水,就是大洪山。兩山之間的這塊區域,南北二百餘里,寬越七十里。過去這些年,曹劉兩軍就是在這片區域鏖戰。
就目前來說,曹軍牢固控制著宜城、鄀縣、編縣,憑藉兵力優勢頻繁南下章鄉和荊城。如果將宛城視作曹軍在荊州的首腦,將新野視作脖頸,將襄陽視作的咽喉,那麼,宜城、鄀縣、編縣這三地,就是曹軍調集發力的肩膂所在。
如果兩人對面搏殺,控制住對方的肩、膂,便佔據了主動,接著就可以痛毆對方的頭臉了。
雖不知道曹操在襄陽究竟打什麼主意,可是戰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大將一聲號令,從當陽大營出發的交州軍賀松所部,便直取編縣而去。
如果取下編縣,則西線道路的大部分落入掌控,威脅到襄陽西南角的中廬縣。但曹軍想來不會輕易放棄此地,當有相當數量的援軍從宜城、鄀縣出發,橫過東西兩線道路之間的丘陵地帶,前來支援。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