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社的實力是很強的。
在崇禎年間,復社下面有三千多人,而且大多數是讀書人。
這些人在地方上頗有名望。
也不是說讀書人不行。
太平的時候,國家肯定是需要讀書人來治理的。
但問題就在於,明朝末年,讀書人的意識形態有大問題。
準確的來說,是整個大環境的意識形態有大問題。
例如後人吹噓的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這些。
這些其實沒有什麼好吹噓的。
可能很多人是反感韃清的無能,所以才吹。
但吹得有點過頭了。
國家政治層面,不是一句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就能解釋的。
中國古代的上層意識形態,到了明末,已經進入到一個僵硬的死局。
漢唐這樣的強盛王朝都有和親。
和親是政治手段,是為了讓國家更加平穩,贏取時間。
所謂的骨氣,在政治層面毫無意義,並且還會壞事。
例如崇禎年間好幾次皇太極想議和,朝堂上的人卻礙於天朝面子,或者說服自己讓自己表現得有骨氣,打死不承認大明朝不是建奴的對手。
這種事情,換做漢唐,就乖乖承認現在不是對手了,好好議和吧,猥瑣發育吧。
這種情緒化的意識形態對抗非朝堂獨有,民間的讀書人也非常常見。
例如此時此刻,復社的這幫人都覺得自己鐵骨錚錚,敢於對抗暴政。
實際上呢?
他們連朝廷的新政都沒有去了解過,聽風就是雨。
你要問他們為什麼當今朝廷是暴政,他們會告訴你,朝廷殺了這麼多人,難道不是暴政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