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黃河河道與現代河道略有不同。
它自大梁以北的滎陽起便往北經安陽、邯鄲、上谷(今保定)再自津沽(今天津)入渤海。
所以秦軍要攻邯鄲只需沿黃河南下便可。
春秋時期左丘明就曾感嘆:“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意思是人生苦短,要等黃河變清澈是不可能的。
這黃河含沙量高雖說是壞事也可以說是好事。
說壞事便不勝列舉。
由含沙量高帶來的泛濫、改道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災難數不勝數。
說好事,那便是華北平原以及黃淮河平原實際上都是黃河帶來的沙土不斷於積、不斷改道而成。
若黃河清澈了,此時的齊國甚至不存在,還有魏、趙等國大片地區都應是一片汪洋。
沈兵坐在馬車裡望著東側滾滾北流的黃河水心下暗歎,也難怪國人會將其稱作母親河。
這不僅是因為中原各國多引黃河水灌溉,更因為它對中原百姓思想、生活習慣乃至文化帶來巨大影響。
因為黃河會改道會氾濫,所以百姓才必須乘著好時光辛勤耕作,收穫時則儘可能儲存以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危機。
幾千年後,這危機感和習慣便深入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
使大多數人認同“人無遠慮便有近憂”並養成勤勞及儲存的生活習慣。
反觀逐水草而棲的北方遊牧民族以及西方商業民族則普遍沒有這些習慣和觀念。
只不過……
此黃河卻非彼黃河。
沈兵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回到現代那熟悉的黃河河畔,還有那等著他回去的家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