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皇后張嫣小心翼翼地把趴在她身上睡著的小娃娃交給宮人,輕聲喚著,想是要告辭而去。
朱由校看著女兒胖嘟嘟、水嫩嫩的小臉兒,不知怎地便想到了瀋陽航運,想到了滅奴平遼。
“寶珠可隨意,朕再呆一會兒。”朱由校回過神,笑著點了點頭。
張嫣的肚子微微隆起,可不近前細看,卻是看不出來。她常來長春宮看小孩兒,一是喜歡,其次也是想學學育兒經驗。
自從有了身孕,皇帝的寵幸便不重要,她還怕皇帝夜宿坤寧宮,說得好好的只是睡覺,可老是動手動腳地不老實!
“臣妾先行告退。”張嫣起身微施一禮,在宮人的殷勤扶侍下,出宮而去。
張裕兒送到門外,施禮拜別,才回到殿內,乖巧地立在皇帝身旁。
朱由校笑著伸手,拉過孩兒她娘,坐在自己旁邊。摟著裕兒的腰,在腰臀間的軟肉上捏摸。
成為母親的裕兒散發出成熟的味道,貓完月子能洗澡了,也讓她回覆了女人的清香。嗯,身上還有一種乳香,聞起來令人愜意。
“皇爺。”裕兒還是喜歡當奴婢時的稱呼,把頭輕輕靠在皇帝的肩上,低聲求懇道:“臣妾不想老吃油膩了,少鹽無味的,太難吃了。”
奶媽是肯定要請的,兩個小丫頭的飯量越來越大,光是裕兒餵養,怕是要把她吸乾了。
朱由校點了點頭,摟著裕兒躺倒在床榻上,笑道:“兩個小丫頭啊,難為愛妃了。奶媽已經讓人請了,以後你就輕鬆些了。”
張裕兒咯咯一笑,湊過來親了皇爺一口。
你親我,我不能吃這虧,能加倍親回去。朱由校還上下其手,弄得張裕兒臉熱心跳,嬌喘吁吁。
裕兒突然伸手止住了皇帝的衝動,掩住春光已洩的衣裳,用眼神向皇帝示意。
朱由校轉頭一看,一個小丫頭睡醒了,吃著手指,睜著大眼睛,望著熱火朝天、翻來滾去的父母。
才四十來天的小孩子懂個什麼,看也白看。可人的心理就是這樣,被望著就感覺怪怪的。私密的事情有人參觀,應該沒幾個人有處變不驚的鎮定。
朱由校翻了下眼睛,伸手拔弄了一下女兒的臉蛋兒,嗔道:“不好好睡覺,眼睛瞪那麼大瞧啥?”
咯咯咯,小娃娃發出清脆的笑聲,隨後,把指頭吃得更香。
朱由校無奈地笑著,心裡一點也不生氣,這麼可愛的女兒,看著就高興。
“皇爺,您——”張裕兒整理好衣裳,試探地看著萬歲。
朱由校摸了摸愛妃的臉,說道:“嗯,朕晚上來長春宮用膳就寢。”
“是,臣妾恭候聖駕。”張裕兒欣喜地施了一禮,臉上的紅暈還未全部消退,既羞赧,又興奮。
……………………….
回到乾清宮,朱由校便看到了遼南送來的加急軍報。
由於時間差的關係,這份軍報上寫的是遼南三協以精兵為誘,在丘陵地帶與代善所部展開激戰並獲勝的訊息。
勝利是不用置疑的,但遼南三協的傷亡也不小,特別是作為誘餌的一千八百精兵。最後算上從死人堆裡扒出來的,也不過活下來六百二十三人。
而這六百二十三人中,能繼續當兵服役的,只有四百多人。傷兵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數量可能還會減少。
用損失過半已經不足以形容,這還是精兵,最為敢戰的勇士。沒有他們的奮勇廝殺,沒有他們的牽制吸引,明軍想要獲勝,恐怕會很困難。
朱由校看著戰報上並不長的描述,能夠想到敵我血戰的激烈和殘酷。
那個時代的戰鬥,沒有驚天動地的地毯轟炸,沒有機關槍射出的如潑彈雨,但血腥和殘酷卻一點也不遜色於現代戰爭。
鮮血迸濺,血肉橫飛,殘肢斷臂,屍體枕籍,兩軍士兵揮舞兵器在你死我活中進行著瞬間的選擇。沾染著汙血的臉上,是瞪得要迸出眶外的眼睛……
朱由校捏著這份簡短的軍報,久久沒有放下。
勝利是值得欣慰的,也是他最想得到的。可如果只是賞金賜銀,厚加撫卹,朱由校認為是遠遠不夠的。
英雄不該這樣對待,哪怕不是對每一個為國捐軀的烈士都能使其青史留名,但這絕對是值得用濃墨重彩來書寫的壯烈事蹟。
現代有象話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而戰爭中對於英雄的歌頌和宣揚,也是司空見慣,並不鮮見的。
一個榜樣,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使抽象的思想和行為變得具體生動,看得見、摸得著,使人可信、可敬、可親、可羨、可學。
豎起一面高高的旗幟,就是在人們心目中確立一種思想和行為的導向。
對於輿論宣傳和教育的方式,朱由校不僅不陌生,還記憶深刻。比如***、***、***等英雄事蹟,可謂是永遠不會忘卻。
思索到此處,朱由校把軍報放在桌案上,沉聲吩咐道:“來人,召倪文煥前來。”
御用筆桿倪文煥,自魏廣微高升後,便成了第一筆桿。但皇帝對他還是有些不滿意,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最近也在努力學習,讓萬歲更加看重。
時間不大,倪文煥便趕來覲見。《大明論壇》編輯部就在乾清宮門東側的房內,皇帝不知道啥時來了靈感,便來宣召。
進入殿內施禮拜見,皇帝也沒多說,把軍報讓宮人轉遞給倪文煥。
倪文煥看過一遍,約略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但還不是十分確定,便試探著讚歎道:“如此壯烈之戰鬥,讀起來令人蕩心迴腸,恨不能插翅飛往遼東,與建奴血戰一場……”
朱由校翻了翻眼睛,心說:哪裡看出蕩心迴腸了?就你那熊樣兒,還與建奴血戰,嚇也嚇死你了。
不過,這倪文煥還真是善於揣摩聖意,朱由校就是那個意思。
“倪卿找人多加潤色,一定要寫得蕩心迴腸,令人血脈賁張。”朱由校開口說道:“最近聽書可有收穫,就是要寫成那樣,讀沒讀過書,都能聽得明白。”
倪文煥趕忙躬身答道:“萬歲指點,微臣敢不遵從。近日聽說書,也是頗有禆益。大明子民不論賢愚,都喜聽說書,原來不是沒有道理,確實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
“宣傳司呢,準備得如何了?”朱由校點了點頭,追問道。
倪文煥再次恭謹答道:“回萬歲,微臣在京師已經物色了幾個人選,其中有柳麻子、趙鐵嘴……”
柳麻子不錯,朱由校聽到這熟悉的名字,不禁露出微笑,頜首道:“抓緊辦好,朕就外派你個差使。”
倪文煥大喜過望,嘴上卻謙辭道:“微臣不想外放,只想在萬歲身邊,效犬馬之勞。”
佞臣,諂媚。不過,朕還是要用你,也相信你會不折不扣地把朝廷政策落實好。
朱由校擺了擺手,說道:“朕知你的心思,不必口是心非。”
停頓了一下,朱由校又告誡道:“朕恨什麼樣的官員,你是清楚的。可不要明知故犯,掉了腦袋。”
倪文煥心中一凜,趕忙躬身答應,並表示了自己的堅定信念。
“沒別的事兒了,倪卿告退吧!”朱由校揮退倪文煥,又思索了片刻,叫來王體乾,命他去吩咐皇家織造作坊,製作一面旗幟。
除了歌頌英雄,給英雄的團隊一個榮譽也是必不可少。什麼老虎英雄團,什麼這個那個英雄連,朱由校拍腦袋就能想出好幾個。
既然是在數倍建奴的瘋狂圍攻下還不潰不逃,命名“磐石”應該是恰如其分的。
朱由校並不滿足賜旗賜名,還要以倖存下來的勇士為基礎,擴編其為混成協。步兵全騎馬,還要配備相當數量的火炮,以及配屬一定數量的飛騎。
這樣的話,步、騎、炮、輜齊全的混成協,可以作為獨立作戰單位,進行各種軍事行動。
劉愛塔反正成功了,遼南擊敗了代善,科爾沁部估計也難逃覆亡,建奴的戰略形勢更加惡劣是可以確定的。
但越是這樣,朱由校越是要壓制住內心的急迫,不能驕傲自大,把滅奴平遼穩穩當當地進行到底。
要知道,建奴的機動兵力大概是六萬,但卻不是建奴真正的總兵力。如果進行動員,建奴拼湊出十萬左右的人馬,還是能夠做到的。
所以,屢經傷亡消耗的建奴,實力被削弱不少,可要一舉蕩平,還是比較困難的任務。
關鍵是各個方向的明軍,包括遼西明軍在內,在兵力上都不具備優勢。如果冒進的話,很可能遭到建奴的全力打擊。
今年的戰事差不多到此為止了,要發動的話,明年開春之前,應該是個不錯的時機。
而限制明軍繼續展開大規模戰役的因素,還有武器裝備和物資。緊著造,緊著運,對於遼東十幾萬的明軍來說,能分到的也是有限。
熱兵器的消耗果然巨大,朱由校咧了咧嘴。在心裡大致估算了一下,認為遼東明軍該是結束軍事行動,專心練兵,加緊裝備,並囤積彈藥糧草的時候了。
現代戰爭有彈藥基數這個概念,古代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術語,但也有彈藥物資的計算方法。
很顯然,遼東明軍還不具備持續大戰的後勤供應和物資囤積。可要囤積準備個半年左右,就正好是朱由校計劃中的大反攻之期。
連續作戰、持續消耗,需要很大的物資儲備,這是難以避免的。儘管和後世戰爭消耗的海量彈藥沒法比,可也要看到當時在製造和運輸上的巨大差距。
所以,朱由校不能操之過急。儘管後金已經被削弱,並在戰略形勢上陷入了被動。但要徹底平滅,還不是那麼容易。
現在,留給朱由校的兩大難題一是保證後勤,保證糧彈的供應;其次則是力爭把建奴趕出遼瀋更好,還是先掃外圍,把建奴最後聚殲於遼瀋。
第一個難題比較好解決,大力發展海運,並在遼西安置遼民,能夠就地獲得糧草物資。
第二個難題,朱由校也有了初步判斷,並有了兩個選擇,也是要根據建奴的行動來進行調整。
如果建奴死佔著遼瀋不放,連所謂的“龍興之地”都不要,那就圍而殲之;
如果建奴放棄遼瀋,退到老巢建州。那就沒什麼說的,你棄我取,繼續壓迫和進攻就行了。
甚至於不用進攻,只是封鎖就會令建奴陷入物資匱乏的窘境,再加上小冰河期的災害,餓也能餓死建奴。
但那不是朱由校的標準,一勞永逸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等到災害來臨,大明內部的問題,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躁動,都是大麻煩。
生活啊,就是在不斷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渡過的。
朱由校已經踱至沙盤,開始冥思苦想,尋找著最快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
皇帝還在千里之外的皇宮內冥思苦想,遼東戰局卻已經逐漸平靜下來。
遼南明軍以沙河、畢裡河為屏障,在兩河之間構築防禦工事,將復州收入囊中。
擊敗了代善所部,迫使其倉惶北逃,併成功地接應了劉愛塔的反正,奪得了復州和蓋州。儘管又棄掉了蓋州衛,但建奴守之無益,多半還會主動放棄。
而遼南兩衛在手,可以說是根基穩固,並對遼瀋形成了更加有力的威脅。同時,登州作為四方佈置的重要一環,就顯得遠了些。
盡遷蓋、復二州十數萬遼民,又使得明軍有了補充的兵源,土地有了耕種的勞力,實力不僅能很快恢復,還能更勝從前。
在鎮江堡,皇太極遇挫撤退,明軍趁勢前出佔領險山堡和湯站堡,使鎮江堡有了預警和屏障,對敵態勢進一步扭轉。
有苟真懷、陳繼盛、毛承祿三協軍隊,東江本部的戰鬥消耗也不大,牢牢牽制住了皇太極和杜度的兩旗人馬。
因為有鴨綠江可供防禦和運兵,對後金統治區的襲攻,是皇太極和杜度所難以防範的。
他們最怕的就是明軍沿鴨綠江而上,攻襲“龍興之地”,不得不將部隊北移,以便就近保護,或是能儘快援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