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鄉之人,自農桑而外,女工尚焉。摧車蹋弓,紡線織機,率家有之。村民入市買棉,歸諸婦女,日業於此,且篝燈相從夜作。”(《南潯鎮志》)
“女紅不事剪繡,勤於紡織,雖六七十歲老亦然。舊傳有夜完紗而旦成布者,謂之雞鳴布。”(《溫州府志》)
“當農事甫畢,男婦老幼共相操作,或篝燈紡織,旦夕不休,或機聲軋軋,比屋相聞。”(《漢川縣誌》)
各種記錄呈現了十四世紀華夏大地鄉村的生產景象:每個農家都有織機一部,耕作之餘,無論婦幼老小都從事紡織,全家動手,機聲不休,通宵達旦,每戶所織之布雖然數量甚微,但是因戶數眾多,聚合之後,卻成驚人的億萬之數。
土地有限,產出的棉花有限,紡織出來的棉布也有限,若是從人力紡織棉布變成用蒸汽動力機械紡織棉布,最大的好處就是紡紗織布效率大大提高,最起碼提高几十倍,進而使得棉布價格下降。
在底層老百姓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做到一家人每年買布作一套新衣服外加一雙鞋。
不過也有一個壞處,農戶自己種植棉花,自己紡紗織布,直接賣棉花和賣棉布的價格是不同的,棉布中還包含農戶的手工費,一旦用蒸汽動力機械代替人力紡織棉布,農戶織出來的布就賣不出去了,只能賣棉花,農戶的收入要下降一些。
但是在方南看來,與採用蒸汽動力機械紡織棉布的好處相比,壞處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