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390章

熱門小說推薦

水鏡上展示的作業,也有一份出自他的手筆。雖則率先選擇繼續觀看水鏡,但世敦儒業的杜子美仍想一探究竟。

李白到底是磊落散淡之人,這些時日並未糾結許多,聞言便笑道:“學道論辯本便是你來我往,不過依楚姑娘的習慣,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怕是又有一番令你我耳目一新之言論。”

杜甫一聽,想到楚棠先前講授的風格也覺有理,跟著笑了起來:“太白兄說的是,我等且聽便是。”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一些擁躉,但且不說五四學人並未真正全盤反對傳統,魯迅及當時學者批儒批孔的初衷其實本就不是為了反對的反對。】

【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在《祝福》中談到誰殺死了祥林嫂、誰又能救她的問題。文中最有可能救祥林嫂的是“我”,“我”是一個啟蒙主義的知識分子,對祥林嫂的經歷滿懷同情與不安,是小說中唯一一個不那麼麻木的人。】

【但是,在祥林嫂向我詢問靈魂有無的時候,我仍然是“說不清”,只給出了模稜兩可的回答。】

【祥林嫂的詢問並非出自偶然,是絕境中人對命運的最後一絲微弱反抗,若有靈魂與地獄,她便會被鋸成兩半;若無靈魂,她則可以免於死後懲罰,但卻又見不到兒子阿毛。此時的祥林嫂其實處於深深地糾結與恐懼裡,那麼她向我問詢,其實便是在向我……】

“求救。”

李清照眉目憂慮地吐出和楚棠相同的字句,只是……她設身處地的思考一番,也覺得有些躊躇:“祥林嫂到底是希望有,還是希望無呢?”

她想幹脆告訴對方所謂寡婦不許改嫁是無稽之談,鬼神是虛無縹緲之事,但若祥林嫂當真期盼與其子團聚,那豈非亦是悔她希望?

【“我”的心理活動其實很好品,在面對問詢時,“我”最開始想的是,“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這是一個難得為祥林嫂考慮的人。】

【但這個人卻經不住祥林嫂的進一步詢問,在她接著追問“那麼,也就有地獄了”“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時,“我”的反應卻是“吞吞吐吐”“支梧”“膽怯”“匆匆的逃回”,“我”祥林嫂,但對她的困境無能為力。

對民眾提出的生死、靈魂等精神性、超越性的問題,“我”是缺乏關切與思考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在面對民眾實質性問題時的窘迫與捉襟見肘。“我”的形象,照見了知識人靈魂深處的淺陋與荒蕪。

大家顯然發現了一點,啟蒙知識分子和民眾之間是有距離的,被啟蒙的民眾其實是無助的。】

北宋。

歐陽修心裡有些感觸:“為學一途,兼善天下。吾輩學人當與民同樂,亦當與民同憂,民有困而難解,其與民終隔一層。”

亭林。

顧炎武若有所思:“我常道學問當經世致用,魯迅書中之‘我’一見實事則倉皇無措,雖有救民之心,而經世致用卻已成為空談。”

他沒來由生出些許驚醒,自己所談的經世致用,若無法解決百信實際問難,無法正真真正於時有補,那豈不是與那幫道學家之空談心性淪為一途?!

這麼想著,顧炎武覺得後背頓生涼意。

【這樣的悖反在魯迅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在《藥》中,革命者夏瑜為民眾犧牲,民眾卻並不理解他的行為,反而將她的血當作所謂救命的藥;《阿q正傳》中,阿q則認為革命只是搶了地主老爺的東西,自己做地主。啟蒙者與被啟蒙者,始終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北宋。

王安石聞言到時心有慼慼,處在變革的中心,他偶爾也會有世莫知我的無奈。但是,難道因為變革不被民眾理解便要放棄了嗎?顯然不能。他微不可察的一嘆。

唐朝。

柳宗元輕輕擰眉:“雖然楚姑娘強調勿將書中之‘我’與魯迅本人混為一談,然究其深意,所謂‘知識分子’,未嘗不有魯迅本人之反思。”

劉禹錫懂得好友的意思:“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魯迅的鋒芒不僅向著庸眾,也向著自己。”

他們多少也是看明白了,魯迅其人,不僅罵別人狠,罵起自己亦是毫不留情。

“只是……”柳宗元不解,“到底是何使得魯迅如此痛切?”

【作品的表達實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前面我們說了,《祝福》成稿之時,辛亥革命已經完成,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制度易變,思想難去,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謂頭上的辮子剪了,心裡的辮子卻還留著。於是後來又有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革命果實被迅速竊取,中國陷入更深的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魯迅自然開始了對革命的反思與對舊思想的猛烈抨擊。他們終於發現,學技術、學制度都是次要的,思想,必須要改變思想,其他的一切才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水鏡上先出現一段文字材料,眾人一字一句讀過去,滿心滿口都是“傳統封建禮教與舊道德嚴重束縛民眾的思想與行為”“傳統教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與近現代國家的需要”“傳統觀念阻礙社會公平限制個人發展”“傳統思想無法應對國家危亡的危機”……

字字句句都是足以讓人心驚的表述,還不待他們講這些內容消化完,楚棠又播放了一段影片。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