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琴為東漢樂師蔡邕所制,《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焦尾琴更神妙之處在於——彈奏時音色悅耳空靈,飛鳥聞聲,停翅棲於枝頭;百獸聽音,駐足靜臥綠草。常人聽聞琴聲,歡喜靜怡中莫名升起一絲愁苦。
據傳,東漢末年,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邕之女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塞外生活十二年,孤苦無親,唯有父親手傳的焦尾琴陪伴左右。
她日夜思鄉,念及亡夫,將愁苦之情賦予琴聲,創作出《胡笳十八拍》。每每彈奏,情不自禁,淚水滴於琴身,十指沾血,故焦尾琴身有類似於淚痕的斑點,更在烏黑中透出隱隱血色。
此等悲苦之琴,所奏音樂再多歡樂,也難掩樂聲中的哀傷,無怪乎“聞之落淚,聽之掩泣”。
曹操一統北方,念及蔡邕之恩,更傾慕蔡文姬才華,重金將其贖回,焦尾琴也得以迴歸中原。
後幾經戰亂,再出現時已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一名妓所有。問其琴之來歷,此女閉口不言,只說是兩個奇裝男子深夜翻窗入屋所贈,並傳授一曲。
自此,焦尾琴皆為歷朝歷代青樓名妓擁有。究其原因,竟是“琴雖名琴,卻是殘軀”,倒也暗合妓女的身世命格。
奇得是,此琴無論落入哪位名妓之手,縱是傾國傾城,才情書畫拘束無雙,必在三年內飽受顛沛流離,負心拋棄之情傷。最著名的當屬隋朝第一名妓,被負心人誤了終生,半生悽苦伶仃,含恨而終。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