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看他實在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最終決定就讓他留在家裡玩,到6歲時直接去上一年級。
家裡似乎沒有人意識到他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在學校裡沒人和他說話。而本該上幼兒園的三年,他也就在“只和家人溝通”中度過了。
到了上一年級時,總算是開竅了,開始能和同桌同學進行交流——雖然有點程式化, 第一句話總是“我們可以一起玩嗎”。
不過他漸漸又發現,只要他不說這句話,就一直不會有人和他講話。那麼那些會帶他一起玩的同學,似乎就不能算是“朋友”了。
他再次向父母求助, 說自己好像沒有朋友。
爸爸媽媽很驚訝, 向他提起了幾個他放學後總談論的同學的名字, 問他:“他們難道不是你的朋友嗎?”
邢者說:“他們只是有時候會跟我玩, 他們不是一直跟我玩。”
爸媽哭笑不得:“哪有好朋友是一直膩在一起的呀, 你看爸爸媽媽和朋友們,也不是時時刻刻都要一塊兒玩的啊。”
這個說法並沒有緩解邢者內心的苦悶, 但他覺得說得也沒什麼錯,於是就這樣接受了爸媽的“安慰”。
也是很久很久以後,在他因為失明而其他感官被無限放大後,他才意識到小時候爸媽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是“否定他的感受”。
摔倒了會告訴他“沒事兒,一點都不疼”;讓他吃不愛吃的東西,會說“你不是最喜歡吃這個的嘛”;當他表達自己遇到困難、不開心的時候,就會用一種看“傻孩子”的眼神看他,告訴他這是正常的,他不應該為此不開心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