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接下來韓徹同樣還要在鞏州河道附近,擇選地方增設新轉運倉一事,工作開展的就也是相當的順利。
要知曉工作當中,同事擺出友好態度,更願意積極配合相關工作,是真的能省下不少麻煩事,從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
至於功勞,只要他們能願意這麼配合,韓徹肯定也會信守承諾向朝廷奏請。
在鞏州事務忙完後,韓徹就帶著韓老三又乘坐船隻,沿著運河一路南下,繼續逐一檢驗各地新造專用運輸船隻的演練實操,以及按需增設新轉運倉的事務。
不出意外,他們後面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了地方官員的熱烈歡迎。
大家都知曉,韓徹是要來專門籌建一個新的漕運部門,只要他順利將這項公務完成,以後地方上的稅糧和各類物資的水道運輸一事,就不再需要地方官府去負責了。
韓徹這邊越快完成漕運改良一事,他們就能越快擺脫掉河道運輸各類物資的重任,還能享受各種好處。
隨韓徹來辦理事務的工作組的其他官吏們,也是這時候才發現,原來官場上的同僚們,也可以做到人人皆這般的親切又友好的給予各種自己想要的協助。
也使得工作組的官吏們,忍不住在心中猜測韓徹接下來要打算如何解決常平倉一事。
要知曉當初太子可是任命韓徹兼任轉運使,度支使,以及常平使,三項職責。
時下漕運這塊,對地方官府所能帶來的好處極少,所要承擔的責任卻大。
常平倉不同,因著朝廷中/央/政/府的全權放權,使得各地方官員在這裡面可操作的空間極大。甚至這部分所帶來的鉅額灰色收入,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官場上人人皆心知肚明,只是沒有擺到明面上來處理的事。
這便也是韓徹上一次過來巡查時,各地方官員對他面上態度恭敬,實則卻暗自警惕提防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一些地方官員也是一面熱情友好配合漕運改良一事,一面也在緊盯韓徹和工作組的其他動作。
然他們不管怎麼盯,韓徹都只是帶著整個工作組,全身心的扎進漕運事務上,彷彿全然忘記身上還揹負著解決常平倉的公務。
漸漸的,有些人就疑惑起來了。
“如何?那韓徹依舊未行動起來麼?”
“未有呢,除了漕運相關事務,別的從未見他行動。”
“嘖,倒是一個聰明人。”
“他若不聰明,又如何能想得到這漕運改良的好法子?”
“還是不要掉以輕心,多注意著些。”
“放心!他若是不肯安分,咱們定會讓他知曉知曉厲害。”
“希望他能一直這麼聰明吧!”
漕運改良這事到底給大家都帶來了不少好處,他們跟韓徹往日也從未結仇過,原是應該友好的共存才是。
此時,韓徹這邊,已經帶著韓老三再次抵達至松州來。
農曆五月中旬的松州,終於讓韓徹等人感受了一把時下江南水鄉獨有的秀麗之美。
這般秀美的景色,再配上最後一段河道專業運輸船隊的演練完成,讓人本就愉悅的心情更佳了起來。
韓徹也開始著人安排將江南區域今年夏稅所徵繳到的一應稅收一併運輸到京城,作為檢驗漕運改良後的全段運輸效果。
這次從松州到京城,中間一共轉運五次,最終於農曆七月十二這日順利抵達京城河道大碼頭。
太子和京中一些訊息比較靈通的大臣們,也幾乎很快就先後都收到了這訊息。
“什麼?這就運輸回來了?”聽聞訊息,太子驚得表情都僵住了。
這麼多年來,為了避免老皇帝的各種猜忌,好爭奪到最終勝利,太子可是極為擅隱忍和控制情緒的。
“不是說五月二十六那日才從松州出發的麼?”待好不容易緩和過來,太子仍舊難以置信的問道。
也就是說,過去這段正常需要好幾個月的運輸時間,韓徹這次竟然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完成了運輸!
最要緊的是,運輸損耗也被他全程控制住了!
第118章
得罪
韓徹這邊才剛忙完這次運輸物資和稅糧的事物,馬上就收到了太子的傳喚。
待到進了殿內,韓徹給太子行禮過後,太子一臉和善親切的表示韓徹這趟差事辦得辛苦了。
韓徹自是忙言道自己不辛苦,說他既得殿下信重,擔任此等要職,所作所為全是他本職應盡之責。
太子少不得又是對韓徹一番誇讚。
如此一番來往後,太子才對韓徹詳細詢問這次從松州運輸物資和稅糧的事。結果韓徹的回答,又一次讓太子為之大受震驚。
“什麼?每石糧食運輸耗費竟不足六十四文!此言當真?”因為太過震驚,一向來善隱忍的太子一時之間都未能控制好聲音的高度,而變得有些尖銳起來。
殿內站立著的內侍和宮女們,也不禁紛紛將目光偷偷往這邊看了過來。
因著太子之前才剛取得最終勝利,就遭遇了京城和北直隸等地嚴重缺米。故這些時日以來,在這內殿侍候的他們,沒少見到太子跟一些重要大臣商議這事。
久而久之,他們也知曉了許多這方面的事情。
過去光是從含州運輸一石糧食至京城,運輸費用就需得五百文。韓徹這六十四文一石的運輸費用,可還是從江南松州運輸到京城來!
這其中還包含有水流最為湍急危險的鞏州河段,試問又如何能不讓太子震撼到心情澎湃起來。
韓徹這時,就給太子仔細算了一筆賬。
他這次從松州出發,行駛三百多里後進入到安州,之後又行駛兩百多里至陰州。這兩部分河段的水流相對穩定平緩,是比較好走水道運輸的。
但由於後面安州到陰州之間的這兩百里的路線當中,是一條較小的河道,容易滋生水位問題。
枯水期,水位較淺。
漲水期,水流又會變湍急。
韓徹這次適逢的是夏季漲水期,進行轉運換上針對於這部分河道水位問題專門打造出來的船隻後,自然很順利的就通過了。
接下來在陰州進行第二次轉運,更換船隻後再繼續行駛,迎來一段一千多里左右,中間無需轉運可溯河北上的河道。
完成這段河道流程後,韓徹開始進行第三次轉運,再西上三百多里,就可抵達鞏州。
抵達鞏州後,韓徹再吩咐進行第四次轉運,換上為鞏州這段最為湍急危險的河道專門打造的船隻,以及早前就經過多次來回操作實踐演練,具有高素質的運輸技巧的隊伍在,自然以勢不可擋的衝勢,一舉順利渡過這段河道。
最後,韓徹再在抵達含州後,進行第五次,也就是這段全程三千多里河道路線的最後一次轉運。
“每段河道的水位特點皆有不同,故安州之船不入陰州。”韓徹停頓了下,繼續對太子說道:“鞏州之船亦不可入含州。”
如此一來,每段水位特點不同的河道,運輸時都是採用的專門為其打造出來的專用船隻和專業運輸隊伍。
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安全也儘可能的得到了保障,另外運輸損耗這一塊,因為全程都是官府在操辦,沒有任何的為圖方便和省成本而實施偷工減料,也被韓徹控制到了幾乎可以說是零損耗的程度。
同時,還有這次雖然看不到,但過去漕民們在接下官府任務去運輸時,難免會遭遇到盜寇賊匪之害,在這麼一支龐大的官辦漕運隊伍面前,怕是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輕易過來搶劫了。
然,這還不止。
韓徹還又表示,朝廷既然已經花了這麼大的精力和財政支出,方才打造出這麼一支專業的漕運隊伍,若只是拿來運輸稅糧和京城所需物資,未免太過可惜。
因著各段河道的水位情況不同,故需要打造好幾批專用船隻。
這些船隻在不需要運糧和運輸物資時,可安排專業運輸隊伍裡的人一邊進行實操練習,一邊檢視各河道是否堵塞等相關問題。
這些漕卒們本就是受過訓練的專業隊伍,他們不僅懂水性,也能看得懂河道出現的問題。這樣就還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漕運這麼改良後,除了在運輸這塊的作用外,韓徹還又言道,還可以利用它來配合朝廷調節各地的物價,更為及時的賑濟災荒。
自古以來,穀賤傷農,谷貴傷民。
也莫說是在古達,就是韓徹穿越之前,農業技術已經稱得上是極為發達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也沒辦法做到全面穩定。
於是在風調雨順,糧食增產的地方,地裡的糧食就賣不起價錢,百姓種植的積極性難免受挫。
在遭遇災荒,糧食減產的地方,又碰上糧食價錢飛漲,不少百姓沒錢去購買糧食,就只能忍飢挨餓,甚至活活餓死。
朝廷管轄範圍還極廣,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等情況也皆會有所不同,所適宜栽種作物自然也會有所差異。
於是就也造成了,某樣作物在盛產之地作價極其低廉,在氣候不能適應它生產之地,作價又極其昂貴。
既如此,何不利用漕運來改善這一系列的問題呢?
韓徹便又詳細的闡述了一番,他預備如何利用漕運去解決朝廷一直存在的常平倉方面的問題。
太子聽聞到這,內心的震撼已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此時太子再看韓徹,登時有那麼一瞬間覺得他渾身都冒出了金燦燦的光芒。
也忽然懂了,為何韓徹會在百姓口中落得個“財神爺”的外號。
想想韓徹這次漕運的改革,原本太子以為節省運輸費用,提高運輸效率,減少國庫耗費,充實戶部財政等相關方面的,就已經很讓人震撼了。卻未曾想,韓徹還能用漕運解決常平倉的問題。
若是執行得當的話,過去歷來讓朝廷處於虧損狀態,卻又不得不在各地設定的常平倉,很有可能將實現有史以來的轉虧為盈。
“大善!此事依舊全權交予韓愛卿你去辦。”太子越想越覺得此事非常可行。
“臣定竭盡全力,不負殿下厚望。”韓徹連忙表示。
“韓愛卿這一路舟車勞頓,想來也定是累到了。”剛見面時,太子就也說過韓徹辛苦的話,倒也不全是君臣之間的客套話。
實在是韓徹此時臉上的疲憊感真的很重,雙眼下面更是呈現出一片睡眠不足才會突顯出來的烏青。
想也知曉,光是今年這七個多月,韓徹幾乎是跑遍了整條運河貫穿過的州郡。且大半的時間,他還都是在行駛的船上渡過的。
於是太子賞賜了韓徹許多珍貴的藥材補品,還關切的囑咐他這次既然回京,可先在家中休養幾日,之後再去忙公務。
畢竟朝廷難得碰上一個這麼會理財的官員,還又正逢戶部財政最為緊缺的時段,若他身體真被累出什麼問題來,豈不等同於朝廷的一大損失?
韓徹出宮後,就直接回了韓家。
之前韓老三先一步回來,柳氏帶著三娘四娘一早就高興的在家裡忙著給韓徹做各種他喜歡的吃食。
好不容易等到韓徹終於回家來後,柳氏幾個眼眶都有些泛紅了。
“這才不過在外幾個月,怎就瘦了這麼多!”柳氏一臉心疼的說道。
沒辦法,高強度的這麼來回奔波工作,對人的體力這塊的消耗確實是太大。韓徹又想抓質量,又想抓緊時間趕在秋稅之前完成,就越發容易掉肉。
因為秋稅過後,馬上就會進入到一年一度的河道附近的百姓,因為要服徭役而被官府大量徵集去做漕民的時段。
如今漕運相關的事物進展不僅順利,程序也比韓徹之前所預計的快了許多。所以對於身上掉的這點肉,韓徹其實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沒事,等事務忙完,我多吃些,好生補回來就行。”韓徹笑著寬慰柳氏她們。
這次回來,韓徹還給家裡人捎帶了一些松州的特產,其中自然少不了各色面料的布帛。東西也都被先一步回來的韓老三,早就帶回家裡來了。
家裡一圈的女眷,對這些款式多樣又色彩絢爛的各種精美布帛,都非常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