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百里康在擊退江灘上敵人之後,所下的命令則是集合所有段氏軍三萬餘人,向對岸發起反擊。
全軍反擊,以攻代守,不成功則成仁。
百里康的指揮風格確實古怪,但又不能說他是錯誤的。
在這種形勢之下,瀾滄江防線在敵人的進攻下,已經千瘡百孔,難以維持,就算這時百里康帶來的是一萬明軍,要想嚴密防禦住瀾滄江,也是不可能的。
何況只有三千人。
進攻與防守本來就是不對等的,哪怕明軍戰鬥力再高,也不可能防禦得住整條瀾滄江防線。
就象一萬明軍足以擊潰三萬,甚至五萬高氏軍隊,但這不能代表一萬明軍能防禦得住三萬或者五萬高氏軍從整條瀾滄江同時發起進攻。
點對點的戰爭拼得是戰力,面對面的戰爭,拼得是人數。
無疑,在這個方面,高方是個老手。
所以,百里康只能以攻代守,只有這樣,才能在區域性阻滯敵人向東進攻的速度。
而這本來打算讓三千明軍執行的先鋒任務,出於傷亡數量的考慮,百里康只好將這任務交給了段氏軍。
百里康為了保險,本三千人的任務,他集結了三萬多段氏軍,也就是段氏所有的軍力,派三萬人去執行反擊,剩餘的數千人被命令轉進大理府,聽候徐守仁的命令,進行協防。
這個命令遭到了大部分段氏軍將領的質疑。他們認為,如果全軍反擊,傷亡暫且不計。如果敵人從瀾滄江各處分散進攻,那麼從瀾滄江到大理府,幾乎成了不設防的局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