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實官辦,收費又低,加上有三位舉人出身的老師,諸多官吏子弟、平民子弟、地主豪名的孩子不斷的透過考核入讀縣學,幾個在外求學的童生聽聞,也回到了永清本地,加入了縣學大軍。
不出兩個月,文智書院走了三分之一的人,新入學的一個也沒有,而清風縣學人數不斷增加,甲班四人,乙班九人,丙班有十五人,合計二十八人。
柳秀才這才如夢初醒,急忙找到衙門裡的舊友,想討一個翻身的法子。
豈料只得一句“民不與官鬥”。
主簿啜了口茶:“顧訓導是官家人,縣令大人再看重季安兄你,再看重文智書館,他也不會胳膊肘往外拐。”
簡而言之,是柳秀才太過於自大,把自己當根蔥。
“哎,悔之晚矣——”柳秀才大聲嘆息。
若當初沒有得罪顧北安,或許他會將文智書館扶持成為縣學吧,但一切木已成舟,無法更改了。
“季安兄不必沮喪,縣學興起,私學也不一定就遭殃,窮當益堅,好好鞭策教導學生,他們若取得功名,你文智書館何愁前途。”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明白了。”
—
而此刻,縣學裡正在匿名選齋諭。
一班齋諭類似後世的班長,主要維持紀律、考勤、收集作業。
乙班的九位學子除原來的五小隻,還多了兩位從文智書館轉來的學子,兩位從鄉下私學考入的學子,年齡七歲至十二歲不等。
沈長林提筆想了想,寫下了沈玉壽的名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