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惲雖然被辛武賢打掉了顆門牙,卻絲毫阻止不了他那張嘴針砭時弊,在聽說韓增為堅昆兵所阻,未能追上右賢王后,便開始痛罵李陵。
“我外祖父太史公曾冒死在孝武面前為李陵說情,認為陵事親孝,與士忠信,為將智勇,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有國士之風,然惲以為不然。”
楊惲是那種心眼小且睚眥必報的傢伙,對害了他外祖父下蠶室的李陵絕無好感,也不管吳宗年還在任弘帳中,就批判起來了:
“李陵策名上將,出討匈奴,墜君命,挫國威,不死於王事,不可以言忠。屈身於夷狄,束手為俘虜,不可以言勇;喪戰勳於前,墜家聲於後,不可以言智;罪逭於躬,禍移於母,不可以言孝,四者無一可。不死何為?”
楊惲罵得痛快,吳宗年見過李陵,還受過其恩惠,而那種身陷敵國,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的感覺,他最清楚不過了。只弱弱地說道:
“雖然確實難承忠孝智勇之名,但彼之不死,可能是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或許是因為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
楊惲搖頭:“李陵和吳君可不同,軍法,將軍校尉以城邑亭障反,降敵國,皆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李氏族滅並無問題。”
“我曾從我父處得見李陵《答蘇武書》的副本,確實說過類似的話,還引用范蠡、曹沫來自比,何其荒謬!會稽之恥,蠡非其罪;魯國蒙羞,沫必能報,所以這二位不必死。然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使自己降低身份受制於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報國之心,當如吳君一般在內發難,再不濟,也可以像趙破奴那樣被俘兩年逃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