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張煌言的“擠懟”,吳爭本就沒有去找錢肅樂的意思。
很多趕巧的事湊上,引發了這場本不該發生的大亂。
而董應第的反應確實非常快。
他在聽聞此事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感到機會來了。
董應第立即串連其它御史和幾個朝臣,趕至廖仲平處,為得就是阻攔廖仲平前往調解。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董應第之所以一心與吳爭做對,要置吳爭於死地,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
利益二字。
從表面上看,吳爭與董應第並無交集。
可事實上不然,吳爭觸動了董應第這一部分官員的乳酪。
之前魯王朱以海監國時,方國安與王之仁截留紹興府周邊十數縣的數十萬賦稅,這其中有董應第一眾的影子。
試想,方國安當初在錢塘江東岸駐囤,而王之仁更是遠在定海。
紹興府周邊十數縣的賦稅就算二人想截留,又如何轉運至東、西兩地?
這徵收、運輸都需要人手,更需要朝廷上層的協調和當地官府的配合。
做為戶部尚書的董應第在這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不言自明。
朝中重臣不是沒人猜想到,而是忌憚方國安、王之仁手中的軍隊,生怕逼反了二人,引來滅頂之災。
而朱以海是真不知道,他沒有那種洞察力。
照說這樣,董應第他們也遷怒不到吳爭頭上來。
但吳爭的迅速崛起,方國安的叛變,到吳爭倡議廢黜朱以海,擁立朱媺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