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這一幕,著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汩汩的酒水不住從玉碗中流淌而出,彷彿成了一道泉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賀知章也算是見慣了大風浪之人,見到這一幕,卻也是大驚,“莫非這邊是方外之術?道法神通?”
以他的身份,修道者於他而言,並不是什麼隱秘。
“非也,此才氣爾。讀聖人之書,養文華之氣,能為人所不能。”這的確不是道法,而是他特意給儒家開闢出來的運用之法。
儒家自董仲舒開始,便講究天人合一,即人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唐朝之前,這種關於“天人合一”的闡述實際上還是很模糊和抽象的,一直到南宋朱熹將理學大成,才真正的讓“天人合一”的理論完善。
即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且是善的,理將善賦予人便成為人之本性,將善賦予社稷便成為禮,凡塵紛擾,人很容易迷失“理”之本性,社稷也會失去禮之根本。
想要成就聖人,就需要格物,即推究事物道理,從而尋找到理,也就是致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