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逸書只是為黃履莊感到不值,在他看來,明算只是小道,以黃履莊的才華走正途更為合適。可惜,像黃履莊這樣的人才清廷不用,不僅屢試不中,更因黃履莊平日裡喜愛擺弄些小玩意,研究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常常被人視為不務正業,從而受到嘲笑。
如不是黃履莊如此蹉跎半生,又怎會在年過五十的情況下冒如此風險南下應考呢?假如他這一次再考不中的話,或許黃履莊就徹底心灰意冷,再不做此想了吧。
實際上,曾逸書何嘗不也是如此,古人常言三十而立,如今曾逸書早就年過三十了,少年時的神童之名在鄉間早就成了笑話,如不是信念支援他的話,也許也早就放棄了科舉此路,同其父一般在鄉間教書為生,了卻此生了。
他們兩人,無論一個來自揚州,另一個來自湖南,冒如此大的風險就是為了做最後一搏。相比清廷,大明的科舉錄取率更高些,對於士子的求仕也更寬鬆些,更重要的是,現在大明相比大清更有朝氣和活力,而且大明和大清本質不同,大明才是真正的中華正統,作為一個真正讀書人,在蠻夷和華夏之中何棄何取,這不是顯而易見的麼?
半月後,大明的第二次科舉正式開始了,曾逸書和黃履莊提前一日離開龍泉寺來到城中,找了個地方臨時借宿了一晚,第二日的凌晨,他們和其他許多士子一般,帶著早早準備好的筆墨紙硯、乾糧、飲水等物品,還有表示自己應試身份的“准考證”,來到考場外,跟隨著指示和人流各自依此如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