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和郝福都要繞路,其實原因很簡單,趙昺也十分理解。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在古代通訊和偵察手段落後,大隊行軍,尤其是在地形複雜的地帶皆擔心遭到伏擊。
多年的軍旅生涯也讓趙昺認識到伏擊戰中埋伏的軍隊往往處於被伏擊者的視線之外,本質上說,伏擊者其實是以戰鬥隊形和戰鬥狀態去突襲處於非戰鬥隊形與狀態的被伏擊者。也就是說,當被伏擊者能看到敵人的時候,對方肯定已經以堂堂之陣壓過來了。
另外很多人印象裡的伏擊戰,都是被影視作品所誤導了,以為伏擊戰就是佔據峽谷兩端,然後使用落石和各類遠端武器攻擊便可。但真實的戰場情況遠沒那麼簡單,峽谷地形只是在山區比較常見,在廣大的丘陵、平原地區,這一地形便很難找到了。所以大部分的伏擊戰,其實都是在稍有高度優勢甚至是相同高度情況下進行的。
而被伏擊者出於節省體力的考慮,行軍狀態下計程車兵往往輕裝,只攜帶隨身的副武器。鎧甲、長柄武器往往是裝載在隊伍裡的車輛與馱獸上的。但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鬥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面對結陣而來的敵軍,己方還在手忙腳亂的變換隊形,領取和分配兵器。這種態勢一旦形成,基本就是對被伏擊者的單方面屠殺了。
所以在戰爭中,軍隊在行軍時,也往往會派出哨探來隨時偵察周圍的情況。但是古代的哨探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實際上能夠進行的偵察範圍相當有限。而行軍路線是否會有敵軍伏擊,將領的判斷時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