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選擇馬耕,也是有歷史原因的。除了他們不懂得使用牛鼻環讓牛聽話外,馬耕的效率,也是歐洲人選擇馬耕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歐洲馬耕最流行的時代,是18世紀。在16世紀,歐洲其實是馬耕和牛耕並存的。為何?這不得不說道農業產量問題。在16世紀初,農業產量低下,糧食昂貴。養一匹馬,餵養成本高昂。因為,一匹馬一年消耗的糧食,價值一家五口一年吃飯的成本。而牛雖然胃口也大,可大多數時間都是吃草,只有幹活時期才要加餐。其飼養成本,也就一個壯漢一年的糧食消耗水平。因此,在目前的歐洲,只有貴族莊園才使用馬耕。而一些貧困的農民和小地主,還是使用牛耕的。
只是,牛耕太難了。因為沒有牛鼻環控牛技術,大部分牛都不適合耕地,只有少部分脾氣好的牛才適合當耕牛。因此,牛耕也難以普及。所以,這才出現了馬耕和牛耕並存的局面。
而到了18世紀,因為17世紀時荷蘭人曾經佔據過臺島和爪哇島,和農耕技術最高的漢民族打過交道,所以學會了施肥技術,並引發了所謂的農業革命。於是,歐洲人的糧食產量上去了,養馬成本也下來了。然後,馬耕才普及的。
當然,馬耕也是有限制的。那就是,馬耕主要針對小麥等作物的種植。面對水稻田,卻是不行。因為,耕作水田,蹄子是要泡在水裡的。牛還好說,馬耕水田,很不適應。而且,馬掌泡在水裡,容易生鏽脫落,產生很大的問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