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票,求點選,求支援。)
“十六畝耕地,除開其中的五畝水田,其餘十一畝耕地,全部都要種上玉蜀黍,加上間作的大豆,這樣就能夠保證收成。”
“每畝耕地需要四千株玉蜀黍的苗子,而且是發育良好的苗子,這樣算來,每畝耕地需要約五斤玉蜀黍種子,十一畝耕地就是六十斤的玉蜀黍種子,至於說大豆,每畝兩斤左右的種子就足夠了,算起來也需要二十二斤種子。”
“玉蜀黍必須要育苗,若是直接種植,不能夠保證出苗率,產量自然低很多。”
“育苗需要草木灰、農家肥,以及上好的土塊。”
“土層要深耕肥沃疏鬆,土質必須鬆軟、細碎和平整,必須要施足農家肥。”
“平日裡的管護需要中耕除草,追施農家肥。”
。。。
吳宗睿說的非常詳細,他的內心裡面也有遺憾,那就是沒有化肥,如此玉蜀黍的產量必定要低很多,按照概算,玉蜀黍的產量應該在每畝六百至八百公斤左右,摺合成為明代的計量單位,也就是十石左右,可是按照現如今的科學種植技術,每畝玉蜀黍的產量能夠達到三百公斤左右,那就是老天保佑了。
三百公斤折算過來接近四石的產量。
現如今玉蜀黍的產量,每畝尚不足一石。
也難怪農戶不愛種植玉蜀黍。
說到玉蜀黍的時候,吳宗睿還想到了馬鈴薯,明朝稱之為薯塊,這種農作物引進的時間也不長,應該是從雲南一帶引進的,他仔細詢問過,薯塊尚未在安遠縣種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