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後,風雪漸大。
易水終是冰封。奔赴薊國的流民,亦隨之大減。除去惡劣的天氣阻斷交通。黃巾軍的均田分宅之策,亦是重要原因。許多赤貧如洗的流民,懷著對豪強同樣刻骨銘心的仇恨而留下。成為太平道的擁躉。
八州紛亂,幽州和薊國,卻一片祥和。亂世之中,尤為難得。
巨馬水奔流入海,終年不凍。得益於這條黃金水路,薊國的漕運經年未歇。遍及港口的城倉如簷下冰凌,紛紛建立。明輪船隊滿載一季新糧,轉運倉儲。上下皆喜氣洋洋。
所謂耕三餘一。便是說,耕種三年,可積一年餘糧。《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鹽鐵論·力耕》亦有:“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湯所以備水旱而安百姓也。”
換句話說,即便顆粒無收,薊國國民家中倉樓餘糧,亦可支撐足年所需。更何況自劉備遠去洛陽始,數年間臨鄉一地年年有千萬官糧入倉。堪稱富足。
縱觀整個大漢,就劉備親身所歷,這些年來,並未有波及全境的大災難。少時七州蝗,已是重災。也即是說。若按耕三餘一,民眾應有足夠餘糧自救才對。對整個帝國而言,即便有一兩個州,甚至半數絕收,大漢亦有餘力賑災。更何況還有完善的倉儲制度。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漢農田,皆未荒蕪。農人年復一年,持續耕作。為何“耕三餘一,耕九餘三”的老理,失效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