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泰現在還有十萬貫錢,兩個月的糧食,再加上秋稅,能夠收八九萬貫,可還是缺二十萬貫,才能撐到年底。
現在已經過了農時,趙泰要在幾個月內,將手裡的錢翻倍,便只能利用商業。
睢水河畔,幾家工坊初具規模,各種工具也已經配備齊全,可以進行生產。
睢寧臨近楚州,縣裡幾乎沒有手工業,工坊所需的大鍋、器械都是從楚州那邊買過來,投入已經數萬貫。
這次若是不成功,那趙泰立刻陷入財政危機,別說用好待遇留下,陳忠那批軍官,就是自己募集的三萬常備軍,也得遣散屯田。
清早,城外棚戶區,大群被安置去宿州和泗州的百姓,正收拾行裝,拆除窩棚,成群結隊地離開睢寧縣。
一間棚戶內,一名十四歲的少年,換了身還算乾淨的衣服,洗了把臉,對裡面喊道:“娘,我去工坊那邊看看,您等我給您帶吃的回來。”
“兒啊!趙相公是好人,你好好給相公幹活。”裡面傳出一個虛弱的聲音。
少年名叫金誠,是河北來的難民,同那些舉族逃荒過來的宗族不同,他與家人南逃,路上遇見蒙古、漢族軍閥、土匪的搶劫和盤剝,原本千餘人的隊伍,現在就只剩下他和年邁的母親。
這時金誠走在棚戶區內,看見住了幾個月的地方,正被拆除,一群群的饑民離開這裡,前往安置地,心中百感交集。
官府出了安置政策,可以把他安置到宿州去,不過金誠聽說睢寧城外的工坊招人,每月一貫錢,便想留在睢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