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掌院學士吳寬告病。他身上“列席御前會議”的位置就被許多人惦記著。
如今大明朝堂的“界限”非常分明。“重臣”是那些官員一目瞭然。這就不像以前比較模糊。
舉個例子,譬如以前若朝廷發生大事,弘治皇帝需要在武英殿議事。那些夠資格的大臣基本都會去武英殿。
這個“夠資格”通常就是指的有廷議資格的大臣,在加上武臣中超品的勳貴。
而人一多,其實就沒法區分朝臣中誰的地位比較重要。很多時候就看要“風評”、“人心”。
大明朝的重臣們,其地位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名聲”、“黨羽”來實現。
而不是靠制度!
這是有非常大的弊端的。做事情哪能不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最終結果就是大明不好!
另外一個弊端是:導致重臣們對下權威不足,對同僚傾軋加劇。
權威不足,表現在大明朝的刺頭很多。特別是御史群體,隨時都敢“咬人”。
傾軋加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開啟的內閣爭鬥。想要當首輔?很簡單,乾死排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行!
而萬曆皇帝為壓制“權相”的出現,放任御史攻擊宰輔、閣臣。最終形成明末時操蛋的格局,居然靠清議(輿論)來定國策、官職。東林黨遂興。
所以,大臣們權力、任期,都不能模糊,反而應該是明確起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如何來領導這個國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