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夷陵之戰中,漢軍曾因為缺乏得力的攻城器械,面對著吳軍的大本營只能徒呼奈何,姜維當時便想到了馬鈞馬德衡。
其人在原本的歷史上改良了發石車,改良了諸葛亮的連弩,為當時魏國的技術、軍工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終與諸葛亮一齊留下“當世巧思”的名聲。
姜維早就想把他介紹給諸葛亮了,此前一直苦於沒有機會,但如今卻是有了。
原來他回家的第一日,就已經發現母親房中的織機早已不是最初笨重的那一臺,取而代之的是一架體型更小,造型更為精緻的小型織機。
他曾細細觀摩,後來也同馬鈞做過仔細交流。
據馬鈞介紹,先秦以前,華夏子民在生產中逐步發明了簡單的織綾機,織女用腳踏躡控制繁複的織造進度。
原始的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躡既是踏具),按照當時操作工藝之繁複,織一匹花綾需耗時兩個月左右。
後漢時期,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闢,民間對精美絲綢的需求激增,直接引發了工匠對古老織機的技術改良。
這種織綾機經過多次簡化,已然可以做到用五十躡控制五十根經線,用六十躡控制六十根經線,其效率相較於傳統的織機已經有了近倍的提升。
但在馬鈞看來,這種簡化後的織綾機依舊過於笨拙,而且十分難以上手。
他半是出於報答姜家恩情,半是出於自身興趣,又兼五經博士一職的職事相當清閒,於是一有時間便深入到錦官工坊之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認真的觀察,正好家中也有一臺完整的織機供他拆解研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