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午門正式接了大詔之後,玉柱和張廷玉略微商量了一下,決定三日後啟程南下廣東。
從京城南下廣東,按照慣例,都是先走大運河,抵達了杭州之後,再從杭州灣換船走海路去廣東。。。
實際上,很早就有人主張,罷漕運,改為海運。
但是,漕運牽扯到了運河兩岸,百萬漕幫人士的生存大計。
康熙擔心逼反了這些人,惹得江南大亂,也就否決了漕糧走海運的提議。
這個就和包產到戶一樣的邏輯。單個農民的生產效率,肯定遠遠不如米國那種機械化的大農場。
但是,包產到戶給農民們留下了一條退路,最大程度的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同樣是欽差出京,玉柱是從三品的三等阿達哈哈番,屬於欽差大臣的範疇,出京必須乘坐八抬官轎。
張廷玉只是區區七品的翰林院檢討,只能是乘坐四抬官轎的欽差官員了。
照例,欽差大臣出京,必有禮部的堂官,於京城東郊的十里接官亭,置酒筵送行。
今天,來給玉柱送行的是,禮部右侍郎富山。
隔著老遠,富山就見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行來。
只見,玉柱的隊伍之中,當先的是八名差役,抬著四面碩大的銅鑼,一邊走,一邊敲,鑼聲連響十九下。
按照大清會典的規矩,督撫出行,鑼響十三下,稱為十三棒鑼。
欽差大臣出行,則是鑼響十九下,以顯示皇權的威嚴。
密密麻麻的迴避和肅靜的警告牌,撲面而來,其後則是十幾面玉柱的官銜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