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太子爺誇獎,劉來福感覺自己這些時日的辛勞都值了。更重要的是,他覺得這些植物,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是被自己一手帶大的。
這種巨大的成就感,才是來福最想要的,他得意洋洋的說道:“太子殿下,奴婢發現這個什麼土豆,土豆長得最快的。再過些日子就能收穫了,還有這個紅薯,也是長得最瘋狂的。奴婢按照您的吩咐,將一些紅薯嫩葉摘了熬粥,味道還真是不錯。奴婢斗膽,還給懿安娘娘送了一些。”
這個紅薯,也就是地瓜可謂全身是寶。只要是,作為一種經濟作物,紅薯耐寒耐旱耐鹽鹼,廣泛分佈與熱帶、亞熱帶地區。可以說,大明朝從南到北幾乎都可以種植。
重要的是,這東西有著極高的產量。而且,紅薯的根莖葉都可以食用。尤其是嫩葉,用來煮粥味道也不錯,而且採摘下來的嫩葉不會影響紅薯的生長。
其實,在大明萬曆八年的時候,紅薯就已經引進過來了。到現在,引進的時間已經整整六十年了。可如此高產的作物,為什麼依舊沒有普及開來呢。
這源自於這個時代資訊的閉塞,還有官府的不重視。
萬曆年間,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硃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汙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