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後世而言,輿論事關社會穩定,國家團結,影響巨大。也正是因此,有了無數行走的五十萬,專門在輿論方面下黑手。
在明代,乃至整個古代,輿論問題始終都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雖然歷代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他們單純的認為,民心存在於仁政上,只要皇上不折騰,不要加賦稅,不亂用民力,那就有民心。
這個觀點,貌似還真的是正確的……
只能說古代百姓的需求很是簡單,他們沒學習過馬斯洛同學的需求理論,一輩子只在與生存鬥爭,處在需求理論的最底層:
生理需求。
有飯吃,有衣服穿,有老婆孩子,足夠了。
安全需求那是啥,種地又不需要擔心天上掉板磚,朝廷不來人,就是最大的安全。至於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高等需求,都是士人階層、富家子弟所有,與老百姓沒有多少關係。
簡單的需求,對應的是簡單乏味的生活,同時,還有無盡的空虛與寂寞。
很多人認為老百姓一大早出門種地,披星戴月而歸,累得要死要活,沒什麼精神需求,那純碎是胡扯。
越是底層的人,越是掙扎的人,精神越是匱乏,越是空虛,同時,也越容易被塞入一種思想,他們不會在乎這種思想是張邋遢(張三丰)仙人的,還是觀音菩薩的,亦或是白蓮教的……
遇到什麼,就往腦子裡塞什麼。
佛教走到這個村落,那村落就信佛,道家深入寨子,寨子就通道,白蓮教來了,那自然也得喊幾聲口號,支援下彌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