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官方還沒有設立正式的傳授學術的地方,只有私人開設的私學。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才開始在長安建立太學,也就是官方設立的學校。
最初太學中只設有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也逐漸加多,逐漸開設了《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課程。
西漢武帝時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說:“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
東漢光武帝時朱浮上書請廣選博士亦云:“夫太學者,禮儀之宮,教化之所由興也”。
東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也就是蔡琰她老爹更明確的指出:“太學以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
以上種種,無不說明了太學的興衰直接關係到國家教化的成敗。
而且太學不止教授理論知識,還有意識的增加學生了的社會實踐環節。
東漢和西晉在皇帝舉行鄉社典禮時,禮生即都以太學生充伍學生學習採取單科結業方式,每家經典學完後,要由博士主持答辯。嚴格按各經家法要求,講求師承。答辯為五十道論辯題,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者,皆以為非。這對個別學生來說是有些束縛思想,但就整個學業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學派之間爭論和提高不同學派學術地位的保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