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華娛1997 第14節

熱門小說推薦

鳳凰傳奇爭議無數,卻熬死了無數抨擊圍攻他們的歌手和樂評人。

刀郎被嘲諷歌土,銷量碾壓整個歌壇,什麼天王天后,綁在一起不夠他打的。

曹軒不在乎爭議,也不怕被“嘲諷”,什麼人靚歌爛全當誇自己。

只要歌紅了能賺錢,並能被歌迷聽眾喜歡認可,覺得錢花的不冤,對得起這些衣食父母,剩下都是毛毛雨………

曹軒在一眾火遍大江南北的王炸神曲中挑來挑去,最後選中了三首。

《兩隻蝴蝶》

《一萬個理由》

《秋天不回來》

全都是幾乎可以刻進dna級別的歌曲,彩鈴時代的霸主,十分符合曹軒的要求。

第一首《兩隻蝴蝶》,2003年到2005年,火得一塌糊塗,歌手龐龍靠著這一首歌的版權,就賺了幾個億。

第二首《一萬個理由》,單首歌彩鈴下載量1億2000萬,創造了彩鈴銷量神話。

第三首《秋天不回來》,這首歌沒前兩首成績那麼驚人,但傳唱度毫不遜色,那句“就讓秋風帶走我的思念,帶走我的淚”,聽過一遍就忘不了。

若是這三首還火不了,那曹軒只能祭出大殺器《老鼠愛大米》《愛情買賣》和《最炫民族風》了………

………

曹軒在三首歌中猶豫了幾番,率先剔除了《兩隻蝴蝶》。

這首歌雖然是千禧年後火的,但印象中早在96年還是97年就寫出來了,為防翻車,曹軒還是決定棄用。

剩下的兩首,曹軒最終選擇了紙面成績更好的《一萬個理由》。

《秋天不回來》列入備選,可以留著下首單曲或者發專輯時用。

到時曹軒再找幾首彩鈴神曲,弄個【彩鈴十大經典】專輯,搞不好以後他還能混個“彩鈴天王”的名號。

確定了單曲,曹軒馬上開始行動。

在錄音棚錄了兩首歌,他也算是個半個行家了,又託了劉喚的關係,找了一家相對質優價廉的錄音棚。

花了幾天時間,曹軒將《一萬個理由》錄了出來,身上的錢幾乎全搭了進去,

這還是人家錄音棚老闆看劉喚的面子收的友情價,否則曹軒真得往家裡打電話求援了。

拿著《一萬個理由》的成品,曹軒並沒有急匆匆的尋找合作公司發行單曲,而是先到歌廳賣了幾天唱,賺點吃飯錢。

託這些日子天天泡在錄音棚的福,曹軒的唱功提升了不少,加上造型時尚帥氣,歌廳老闆還給他漲了工資。

從日薪50漲到60,並有讓曹軒長期駐場的意思,不過曹軒志不在此,只能婉拒了。

1997年7月1日,香江正式迴歸。

曹軒當時在歌廳蹭的電視,看到中國國旗和紫荊花旗一同升起的那一刻,在場眾人發出震天的歡呼。

自1842年《南京條約》割佔香江島算起,整整一百五十五年,香江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外面有京城民眾自發的在街上開始歡慶遊行,歌廳內也開始高歌痛飲,曹軒帶頭唱起了《歌唱祖國》。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

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

第017章 唱片公司,達成合作

慶祝完了香江迴歸,曹軒就一頭扎進了尋找唱片公司合作的奔波當中。

1997年,數字音樂還未興起,唱片正由磁帶慢慢向光盤過渡。

華語樂壇基本是寶麗金、華納、貝塔斯曼、百代、索尼、滾石等幾大唱片公司的天下。

這些大型唱片公司,在華總部多設在臺省和香江,公司的簽約歌手主要以港臺歌手為主。

但隨著近兩年內地歌壇興起,他們也瞄上了大陸的音樂市場,開始陸續向大陸進軍,和不少內地知名歌手簽約,搶佔地盤。

比如和曹軒相熟的劉喚,目前就在和索尼積極接洽,寶麗金和華納也向其投過橄欖枝。

其他大陸知名歌手,基本都被挖過牆角,很多人都頗為心動。

畢竟大型唱片公司的渠道資源是非常優厚的,甚至可以讓內地歌手殺向如今娛樂圈的中心——港臺地區,乃至擴充套件到整個東亞。

寶麗金一手挖掘出來的天后王非,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時間,內地眾多唱片公司風聲鶴唳。

97年,內地本土唱片公司並不算少,零零散散加起來差不多60家左右,主要分佈在京城、魔都、廣市等大城市,特別以京、廣尤甚。

拋開一些皮包公司和不成氣候的工作室,真正能正規運營發售專輯唱片的大概在35~40家左右。

其中,京城有14家。

風頭最勁的唱片公司是【正大國際】,他們在前兩年推出了唱《祝你平安》的孫悅,今年又和在青歌賽火的一塌糊塗的滿文軍簽約。

去年由“矮大緊”牽頭成立的【麥田音樂】也聲勢不小,推出來的朴樹和葉蓓,目前都是歌壇比較人注目的新星。

正大和麥田之外,還有幾家唱片公司實力不弱,旗下基本都有幾個一二線歌手坐鎮,算是大中型唱片公司。

而這些唱片公司下面,就是小型唱片公司。

小型唱片公司大多都沒有獨立包裝歌手的實力,頂多籤幾個新人刮彩票。

他們的主營業務,更多的是和獨立歌手合作,製作歌曲、宣發銷售、版權管理等等。

曹軒主要找的就是這種小型唱片公司。

當然,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他也去了,結果毫不意外,對方不是予以拒絕,就是想和曹軒籤經紀約,而且條款非常苛刻。

在網路還未興起的年代,歌手要紅,一般都要依託電臺、電視以及媒雜誌媒體這幾個宣傳渠道。

而這些渠道資源,大多都是被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壟斷瓜分。

唱片公司手裡捏住命脈,在與歌手之間關係中,自然而然的佔據主導地位。

成名歌手還好,而未成名和新人歌手,因為要完全依託唱片公司的資源,根本沒有什麼話語權,只能任唱片公司隨意擺佈差遣。

拿曹軒從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得到的合同舉例,差不多等同於賣身契。

合同年限沒有一份是低於5年的,10年以上是比比皆是,專輯、商演以及其他各類收入,歌手能拿到的佔比只有5~10%,極少數才是10~20%

甚至還有的唱片公司,直接不給歌手任何分成,光發工資。

底薪每月500,包吃住,並且沒有其他任何附加條款,比如工資逐年增加,獎金績效,作出成績更換優厚合同等等。

換言之,萬一有歌手紅了,只要唱片公司不給加薪,就是紅到一線,照樣每月拿500。

得虧時代變了,不然通通都得掛路燈………

………

對於這種賣身契式的壓榨合同,曹軒是絕不會籤的。

所以他只剩下一條路,找小型唱片公司合作,自己出單曲。

經過幾天的明察暗訪,以及多方打聽到的情報,曹軒最終圈定了一家合適的唱片公司——【藍啟唱片】。

這家唱片公司規模不大,但成立時間很早,在九十年代初,內地流行樂還沒形成氣候時就已經創立。

起初老闆有兩個,【藍啟唱片】這個公司名,就是從兩個老闆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的。

不過後來因為藍啟一直不溫不火,甚至算是賠本賺吆喝,就有一位創始人退出,僅剩下現在的老闆韓啟獨立支撐。

曹軒打聽過這個韓啟的情況,資料不多,只聽說是大院子弟,曾在京城市政府工作。

後來在崔大師的感召下,韓啟痴迷上了搖滾,辭職下海經商,和另一位創始人一起開辦了【藍啟唱片】。

藍啟綜合實力不算多好,甚至在一眾小型唱片公司中都只能排名中下。

公司成立好幾年,發行銷售的專輯數量才將將突破六位數,現在還沒倒閉,全靠老闆韓啟咬牙撐著。

不過,藍啟也不是一無所長,否則曹軒也不會找這家公司合作。

藍啟的優勢是,他們和京城幾家電臺走的很近。

據說是韓啟的門路,具體什麼情況不清楚,但是韓啟曾運作過多首歌登陸京城廣播電臺和中央廣播電臺旗下的頻道和節目。

乃至冀省和津市的電臺好像也出現過韓啟運作的痕跡。

以至於藍啟現在的主要營收,就來源於承包其他唱片公司的電臺宣傳業務。

曹軒看中的就是藍啟的電臺資源。

誠然,現在電視已經晉升為第一主流媒體,但並不代表電臺退出歷史舞臺。

在農村、城鎮,乃至三四線小城市,收音機依舊是很多家庭的娛樂中心,很多電臺主持人的名氣,並不弱於一些明星。

曹軒當然更想上電視,但是電視資源太激烈了,很多大腕都得排隊搶,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轉戰電臺。

………

【藍啟唱片】的公司駐地並不大,只有幾間辦公室,公司職員算上老闆韓啟都不到10人。

說是唱片公司,但規模還不如曹軒待過的高檔錄音棚。

曹軒之前非常疑惑,藍啟明明坐擁電臺便利,不敢說成為業內大公司,,但混箇中等問題不大,為啥偏偏淪落成這個慘樣。

不過,等他見到了韓啟本人,就有些理解了。

“《一萬個理由》,情歌啊。”

拿著曹軒遞過的小樣和資料,韓啟簡單翻了一下,圓潤的臉上馬上露出嫌棄,直接開門見山。

“你找別家吧,我們藍啟只接搖滾,暫不開展其他歌曲型別的業務。”

曹軒被韓啟這句話弄得有點發懵。

他之前就聽說韓啟是個鐵桿搖滾迷,但沒想到會到這個地步。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