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第一場考的經義惹人關注外,後面兩場所考的內容倒是影響不大,這是取決於自北宋以來的“通經取士”制度,恰巧與當今天子朱標的偶像北宋仁宗有關。
慶曆四年宋仁宗根據范仲淹、宋祁等人建議,實行新政改革,省試分策、論、詩賦三場,以三場的全部成績為錄取根據,不考帖經、墨義。
通曉經術的考生願對“大義”的,可以試經典“大義”十題,由此增加了儒學經義的比重,到了熙寧年間,另一位變法家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對科舉制度又進行重大改革,單設進士一科,並廢除詩賦、帖經、墨義,改試“經義”、論、策。
所謂“經義”就是根據儒家經書原文摘出句子或段落作為試題,要求考生以論文形式闡發其精神要義,而在“經義”考試中,考生必須通曉經義,又有文采,才算合格,不像原來的墨義那樣,只求粗解章句,這就促使有心功名的書生士子必須精研儒學聖言,有利於穩固儒學思想的正統地位。
其後司馬光執政,廢除新法,又將進士科分為經義、詩賦兩科,直到宋哲宗親政後,又予否定,“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逐漸演變成為定製。
通經取士是兩宋儒學復興運動,在科舉制度人才選拔上的表現,北宋政權實行文官治國,提倡孔孟儒學。
經義取士的官方施行也推動了儒學的復興和理學的誕生,對後代科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等到元明兩代,為加強對百姓士子的思想控制,穩固江山統治,程朱理學被定義為官方哲學,“經義”自此成為科舉大考的核心內容,並盡數以朱熹的《四書集註》為標準答案。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